近日車壇有兩個消息,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終結,另一勢力的崛起。
先是澳洲福特宣布於2016年關閉於澳洲的廠房,千幾個員工隨即失業。澳洲福特曾經是澳洲人的驕傲,也是福特得以在當地立足的標誌。但代表作Ford Falcon由2003的年銷九萬輛到去年的萬多輛,兼且淪為租車與的士業界的中堅份子,另一款得意之作Territory SUV也後勁不繼,澳洲福特多年苦撐下來,見證著澳洲汽車工業一個一個倒下,最終連自己也保不住,目前只剩下GM的Holden孤軍作戰,又或者豐田的象徵式設廠,不可謂不唏噓。
另一邊廂,電車生產商Tesla提早九年連本帶利還給美國政府四億六千五百萬美元,以Tesla飛升近三倍的股價,當然付得起,但別忘記到目前為止Tesla全球還只是賣出一萬輛汽車,卻於今年第一季首次錄得利潤,以一個只賣新能源汽車的品牌來說,簡直是奇葩。所以就算最悲觀的人,都不由得對這間只有十年光景,原本只是加州矽谷的「蚊型start-up」另眼相看。
Tesla的成功,歸功於新推出的Model S房車大賣,但旗下產品的邊際利潤高,口碑一致讚好,加上銷售策略得宜(如堅持直銷),Tesla向其他「兼職電車」的傳統車廠證明,專心有專心的好處,但你的產品必須比對手好幾倍。
兩件事,當然不可能被斷章取義成電車將會取代傳統車廠,兩宗新聞也只是各自證實了同一道理:創業難,守業更難。事實上在Tesla風光的另一邊廂,以plug-in hybrid招徠的Fisker卻正面臨破產,可見新能源汽車這條路,仍然是不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