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8日 星期六

好車無好報

今期《經濟學人》報道,歐洲的車廠大部份正值水深火熱的情形。

和美國一樣,歐洲也有類似美國的 Cash for clunkers換車大行動,但隨著現有車主紛紛因為換車津貼而提前換車後,歐洲車廠的銷量已經後勁不繼。標緻集團去年虧損九千二百萬歐羅、通用對歐寶連年虧損,又再傳心灰意冷,快意更虧蝕五億,要不是收購了佳士拿修成正果,快意的未來將會更堪虞。

大部份的歐洲車廠,都太依賴歐洲市場,但歐洲近年的市場,上有寶馬奧迪與平治向下擴張以不是A字頭就是1字頭的入門型號蠶蝕,下有現代起亞夾擊,加上福士的魔爪正在不斷擴張,廉價車市場在歐洲越來越難做,光有好產品仍然不足以抵抗這些巨賈的品牌價值和覆蓋面。為了控制成本,該些車廠開始關閉廠房,首當其衝的,當然是當地的工人。相反不斷擴充的車廠,又傾向在新興的東歐國家設廠,西歐的就業市場,正面臨很大的衝擊。

汽車業其實已經不景氣了一段時間。幾年前的《經濟學人》也說過,未來十至二十年,尚健在的車廠應該只有十間以下。車廠拼了又分分了又拼,無非也是為了生存,但觀乎目前形勢,小本經營已經不再是車廠可以生存的條件,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看來必有一場殺戳。

2012年2月6日 星期一

Touchdown!



美國的超級碗賽事開鑼,眾所周知廣告收入定必恐怖,原來NBC作為播映賽事的媒體,每個廣告收入是四百萬(美金!)

有價,當然有市。而且還要吸引了全球最有名的企業爭相落單,連麥當娜也要選這個時候來推出新MV,更以超級碗作主題,我每打一隻字,腦內都只響起錢幣跌出來時的鏗鏘聲。

那麼重要的市場,車廠又怎會坐視不理?據《今日美國》的報道,至少有十四個汽車或與此相關的贊助商在這個時段賣廣告,而且光是賣廣告,平霸式宣傳豈不浪費掉金錢?那當然要扭盡六壬的吸引大家眼球,務求做不到當年蘋果電腦的「1984經典」,也要令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至於實際的質素如何,當然要看官定奪。唯一可以說的,除了創意外,車廠似乎還是喜歡以「色誘」來吸引大家注意。當然也有例外,如佳士拿就用了man爆的奇連·依士活說底特律的good old days,至少政治正確。只是雪佛蘭那個廣告就抽動了福特的神經,內容以美國經歷末日浩劫後,駕駛雪佛蘭的人仍然絲毫無損,但其中一位駕駛福特的人就沒有那麼幸福。福特當然感到不滿。但大概早已在通用計算之內,大不了抽起廣告,但已經贏了聲勢。

想來想去,香港就是沒有了這些一年一度的盛事。最接近的七人欖球賽,也是小巫見大巫。事實上香港也沒有那麼大的市場,容許廣告商大灑金錢與腦筋。

(資料來源:http://www.usatoday.com/money/advertising/story/2012-01-31/super-bowl-car-ads/52908314/1
http://digitaljournal.com/article/317424)

2012年2月3日 星期五

有報大無報細的,何止是...


對不起,還是說本田。

我快變了本田打手了。但這一輪關於本田的消息,都不是好事。在美國,剛剛有人打贏了官司,因為她的Civic Hybrid耗油量和廠方聲稱的不符。本田指有關數據是根據美國官方的計算方法得出。但政府卻沒有法例要求廠方「報細數」。

事實上這些測試方法一向都為人咎病,指未能反映實際路面情況,你的hybrid其實是否真的平得$0.5一公里,其實很視乎車主是否急激的駕駛者,以及在公路上行駛是否頻密。因為這些情況下,引擎都負責了主要的動力來源,當然有馬達的輔助會改善耗油,但只是相對於純電油汽車來說,並不代表所有hybrid車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達到官方數字。這一點不要說hybrid,就算純電油汽車的耗油情況都會因應情況有所偏差。

只是本田這次,又似乎過份了點。解釋自己無法不按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的計算方法來「報大數」已經夠牽強,還要報大20 miles per gallon,難怪法院都說「這是詐騙,儘管不是故意的」。是否故意…看官自行定斷。輸官司賠一萬幾千事小,但在消費者心目中留下壞印象事大。

不過其他車廠應該笑不出。他們的Hybrid,到底又是否一樣有同一問題?其實何止Hybrid,現在的車廠動輒說自己的車耗油量達40mpg以上,已經有人質疑數據是屬實還是取巧。這次官司,是消費者的一次小勝利,也提醒了準車主,耗油量這回事,和男人聲稱某部分大小一樣,不可盡信。

2012年2月2日 星期四

速逃

大陸自駕遊下個月在香港推行。我們看了太多有關內地司機的新聞,相信十個香港人有十一個聞風喪膽。

聽說內地的駕駛考試比香港更嚴,既要跑長途,又要學修車。但你在大陸仍然可以看到很多駭人場面,高速公路掉頭、切線只響號不打指揮燈,可見駕車除了技術,還是心態。當然,有多少牌是真的堂堂正正的考回來,天知曉。

但今天想說的,其實是自駕遊的問題。澳洲有一輪極度關注自駕遊的問題,你想想遊客像你像我,拿個國際牌就世界通行,不需要有相應的駕駛經驗,很多遊客以為外國駕車比香港容易,不理自己有沒有駕駛經驗,一到了外國就膽大起來,路面經驗少,加上香港是左上右落的右軚區,到了左軚的國家就更危險了,如果還是在惡劣天氣(如冰天雪地)的日子駕駛,危險指數再升,對當地的法律,遊客往往亦不會做research,危險指數爆燈。

當然,由租車生意到來港消費,香港又多了一條財路。謝偉俊也立即開口說第一批來港的應該是身份較好的,但財大氣粗,目無法紀也是這些所謂「身份」好的人的特徵,香港沒有可能既享受內地的「水源」,又完全可以免卻兩地文化差異帶來的衝擊。這個已經不只是香港人捍衛本土文化的問題,而是「生死尤關」的事。我極不想危言聳聽,但三月開始,請各位路人小心,眼看路上有任何汽車「勢色不對」,急找躲避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