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期《經濟學人》報道,歐洲的車廠大部份正值水深火熱的情形。
和美國一樣,歐洲也有類似美國的 Cash for clunkers換車大行動,但隨著現有車主紛紛因為換車津貼而提前換車後,歐洲車廠的銷量已經後勁不繼。標緻集團去年虧損九千二百萬歐羅、通用對歐寶連年虧損,又再傳心灰意冷,快意更虧蝕五億,要不是收購了佳士拿修成正果,快意的未來將會更堪虞。
大部份的歐洲車廠,都太依賴歐洲市場,但歐洲近年的市場,上有寶馬奧迪與平治向下擴張以不是A字頭就是1字頭的入門型號蠶蝕,下有現代起亞夾擊,加上福士的魔爪正在不斷擴張,廉價車市場在歐洲越來越難做,光有好產品仍然不足以抵抗這些巨賈的品牌價值和覆蓋面。為了控制成本,該些車廠開始關閉廠房,首當其衝的,當然是當地的工人。相反不斷擴充的車廠,又傾向在新興的東歐國家設廠,西歐的就業市場,正面臨很大的衝擊。
汽車業其實已經不景氣了一段時間。幾年前的《經濟學人》也說過,未來十至二十年,尚健在的車廠應該只有十間以下。車廠拼了又分分了又拼,無非也是為了生存,但觀乎目前形勢,小本經營已經不再是車廠可以生存的條件,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看來必有一場殺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