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日 星期日

成敗也是三文治

平治的新A-class concept,一看就知道他們終於放棄了「三文治式車架」的概念了。

這個概念,當年絕對是大膽創新。事實上當年催生這個概念,原於平治因為未能為小車提供足夠撞擊緩衝區而遲遲不肯發展小車市場,直到發明了把引擎等一大堆機械設在副車架之下,在撞擊時引擎退後至車廂底下而得以成事,車頭得以做得特別短,A-class和Smart ForTwo也就是這樣誕生的。Fifth Gear做的測試顯示,即使在時速75公里下撞向混凝土牆的Smart ForTwo,車架強得基本沒有變型,可見這項設計的劃時代。

但成也三文治,敗也三文治,一場ELK test,宣示了A-Class早晚的命運。由於三文治車架的設計,A-class先天性高重心,ELK test正是北歐汽車傳媒常做的測試,目的是因為當地有很多鹿「周街走」,司機隨時要扭軚閃避,於是此測試正是顯示汽車急轉彎時的穩定性,一試A-class就翻車了,結果平治要急急亡羊補牢,除了加裝大量電子穩定系統外,加硬懸掛、加闊輪胎,第一代的A-class可以說和操控好無關。



第二代的A-class,平治繼續堅持,相反「人有我有」的Audi A2則先行告退了,平治孤軍作戰下的A-class即使沒有再發生當年的「醜聞」,卻仍然受制於車架設計而無法製造出與Golf和Polo一較長短的產品,目前的科技已經令其他小車的撞擊能力和三文治車架平起平坐,A-class棄用三文治車架,似乎是無可避免的事。

有人批評平治「面對現實」,其實是害了A-class,我卻認為平治做得對極了。成功,不是一味靠differentiation,與其避重就輕,不如承認失敗,即使要和Goliath正面交鋒,平治本身都不是真的那麼「Davi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