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30日 星期五

黑影論

有些東西,我們很喜歡摸黑做。

別想歪,我在說駕車。很奇怪,晚上萬家燈火,香港的夜景,除了以徹夜不關燈馳名外,照亮著城市的,除了街燈,還有不少劃破長空的車燈,在攝影師鏡頭下,相片凝聚的一剎,劃出一條又一條橫與直的光線,東方之珠,除了靠商家大量製造光污染,還得靠這些夜歸的有車階級。

但車廂內,永遠漆黑一片。除了儀錶版的燈外,一盞亮著的燈都沒有。當然,今時今日我們還會用GPS、聽收音機、還有iPhone等這些gadgets,但正正式式的燈,我們仍然是不會開,當全車的光源聚焦在這幾個gadgets上時,份外刺眼。而車廂內的燈,我們總是在停車時才會亮著,像的士司機向乘客收車資,又或者滿載乘客的電車、巴士,因為乘客都怕黑。

但作為駕駛人士,我們永遠不會覺得烏燈黑火有問題。因為我們要全神貫注的,只是外面的風景,而外面早已給五光十色的街燈與自家車子的車燈照亮,我們隨時還要閃避迎面而來的車燈,但我還是不明白為什麼我們可以容忍那種由隧道爬出來的感覺,為什麼我們的車廂,就是不可以為自己留一盞燈,為自己留下丁點安全感。

看著一輛又一輛的汽車,裡面一個又一個黑影和你擦身而過,原來真正的黑影,在馬路。

2011年9月28日 星期三

未來的感覺


很久沒有汽車給我「未來」的感覺。

日本那些天馬行空的概念,當然年中無休,靜待兩年一度的東京車展一次過釋放,但那些,是我們看不到的未來,永遠不會成事的未來,叫「吹水」。

未來,既要天馬行空,又要真的可以兌現,那麼才叫「未來」。太接近現實的,叫現在,甚至過去,要創造未來,就要給車迷一種匪夷所思的感覺,卻眼見你一步一步的走向成事,車迷由完全不信,到半信半疑,到肯定未來即將來臨,那麼才是「未來」的感覺。因此「未來」,技術一定是劃時代的,由外至內都令世人驚訝,有種the future is now(而不是the now is future)的感覺。

對上一次令我有這種感覺的車、叫平治A-Class,但它的命運很坎坷。十幾年後的今日,我見到寶馬的i8i3 concept,有機會成為下一輛令人覺得未來已到的汽車。這次寶馬學精了,索性spin-off一個sub-brandi,實行和寶馬加上「免責條款」,於是我從未見過由外型到內涵都「未來」得那麼徹底的車,即使目前尚叫concept,但相信幾年後的製成品,不會太「貨不對辦」。

不過寶馬,不是沒有「縮沙」的前科(如左圖的E1和上圖的Z13)。還看歐洲的金融風暴如何發展,以及寶馬究竟有多大決心完成這個Vision Efficient Dynamics.

2011年9月27日 星期二

唔駛驚,麥克爾係大廳

我很難想像,德國會退出歐羅區。

當你的重工業成為了你出口的命脈,當一輛德國製造的汽車隨時比日本車更便宜,當歐羅不斷下跌,工人的工資相對外幣的貶值根本是減薪你有沒有道理復辟德國馬克?

的確,繼續與歐羅共同進退,就意味著要承擔當中的龐大債務,但今時今日,還有幾多國家不是舉債度日?中國、東南亞這些坐擁龐大資產的國家,不見得有任何優勢,反正他們的債仔早已破產,有沒有資產其實分別不大。英、美、日負債累累,不斷印鈔票來支付國債,但美日兩國貨幣一直成為資金避難所,以致滙率居高不下,歐羅反而沒有這種避難作用,原於成員國各懷鬼胎,投機者看準這點,所以才一直插水式下挫。德國想獨善其身,在這個連瑞士法郎都怕了自己滙率狂升而要和歐羅掛鈎的年代,是多麼愚蠢的事?

當然,歐債危機的確非同小可,當銀行連拆借生意都不敢做,可想而知金融市場有多風高浪急。但我敢肯定,德國一定會救歐羅,那些所謂長貧難顧的言論,是說給選民聽而已。一旦來個歐盟把心一橫,來個歐版量化寬鬆,到時當保時捷都只是賣三幾十萬港元的話,德國人數銀紙都數到手軟,又哪會嫌棄歐羅?

2011年9月26日 星期一

韓國車廠的絆腳石

我知道這一篇文章,會惹來韓國輪胎商的不滿(假如他們真的有機會看的話)。

但問題是,不只一次我看本地與外國的試車報告,就算有多讚賞韓國車的動態表現,總有件事令他們覺得「美中不足」(我認為是老鼠屎壞了一窩粥),也就是韓國輪胎,令他們不放心去盡試汽車的性能表現。

That’s a pity。當韓國車已經走向世界前列位置,不獨平起平坐,甚至超越歐日產品的時候,四條膠輪卻壞了大事,那是多麼令人沮喪的一回事。你可以說:換了那四條胎就行,沒有甚麼大不了。問題是為何買家要因為你本身配備了質素次等的原裝裝備而要額外花錢?

這一點,你看看保時捷、法拉利,他們選的輪胎,是石橋、米芝蓮。性能這回事,是沒有愛國可言的。產品未合水準的話,當然是製造商的責任,不應該為了「俾面」國貨而將貨就價。但套用在韓國企業的愛國文化身上,又變得複雜了。然則輪胎就是汽車和路面接觸的「工具」,沒有四條理想的輪胎,任你的車架再好也於事無補。

這一點,正在上位的韓國車廠,怎會不明白。悶局,還是要夠勇敢的人去打破,要真正的進步,不能靠不斷的偏袒,還得要有人夠狠心讓他們自強起來。

2011年9月22日 星期四

徵求巧婦


無論現代和起亞這兩兄弟在外國有多威,和香港似乎一直都沒有太大關係。

有一段時間,仁孚幾乎採取半放棄狀態。現代由Genesis開始起的一場革命,統統都和香港無關,一味的繼續只賣H1Sante Fei30,其間與Fluidic Design有關連的新產品,只有Tucson,價格也不大吸引。Sonata更加是完全沒有任何動靜來港。

另一邊的起亞,更靜,Soul之後一輛新車也沒有,由RioCeratoOptimaCadenzaPeter Schreyer入主Kia後的新車幾乎一律欠奉,幾乎只賣MorningSorento走天涯,每個月賣幾輛車「止咳」。

直到最近,這兩兄弟不約而同的積極起來,將近十年沒有正式來港的Elantra,竟然來港,等了一年多的Kia Sportage終於抵港,連同即時登場的Morning,韓國車終於稍為熱鬧起來。但其實不要以為韓圜比日圓弱,一個賺外匯的經濟體系,在美圓積弱的情況下,貨幣必然有意無意間被推高,何況韓國的經濟大好,加上韓國車的口碑始終在香港未成氣候,韓國車的路在香港似乎真的寸步難行。

觀乎韓國車在外國成功的例子,總廠想透過香港人品味作國內人的示範,看來是時候請那些國際大企業的公關想想點子了。

2011年9月20日 星期二

有些鍥而不捨,還是不要也罷

忽然想起,韓國有一位69歲的婦人,考了950次駕駛執照筆試才合格。

也不知道她之後的路試有沒有合格,很多人都覺得她鍥而不捨,認定是鐵柱磨成針的教科書題材,但我心裡卻涼了一截:我們的行人,真命苦。

我不敢說考車牌考多於幾多遍仍然不合格,為了道路使用者的安全應該知難而退。但有誰(尤其是男人)會認命,承認自己確實不適宜駕車?路面上有幾多人是少了幾多根筋,卻是最終連考牌官都為了自己生命安全,終於「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有些事,不是恒心就能成全,但又有幾多人會明白?

車,是不會「騙人」的。汽車在路上的「舉措」,往往忠實地反映了司機的性格。偏偏很多人就是不認命、不願意面對現實,因為我們總是懷著「征服」的精神駕馭機器,而汽車卻不是區區一個洗衣機、電視機。

2011年9月9日 星期五

因為已鎖定你

鈴木和福士的合作據聞不只同床異夢,貌合神離,據聞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傳媒當然繼續吹風,說到大家各懷鬼胎,結果兩家公司,鈴木不肯給福士利用鈴木在新興市場的優勢攻打市場,鈴木不覺得福士買了兩成股權等於有話事權,當初的所謂協同效應付諸流水。

究竟發生了甚麼事?這個股權互換,誰的算盤打得較響?那兩成股份,相信是當年GM持有的,但GM的野心不及福士,鈴木於是自由自在。但和福士埋堆,你看Seat、你看Skoda,即使只是兩成股權,福士有的是錢,而且對鈴木這個印度大金礦,更是像《唸你》的其中一句歌詞:「因為已鎖定你。」遲早吞掉和MarutiJoint Venture,鈴木應該晚晚睡不著?

站在福士角度,其實也不是味兒,結了婚卻不能洞房,每天都換來同一句拒絕,又怎會有耐性和你玩下去?福士絕對不是省油的燈,你暗渡陳倉和快意眉來眼去,福士來一招玉石俱焚,甚至對薄公堂,又有何難?

我又想起同一首歌的另一句歌詞:「我的字典裡沒有放棄」,套用在福士和鈴木的合作關係上,竟然又是如此匹配。這次角力,鈴木要避免被「霸皇硬上弓」,看來要看快意願不願意救對方出「火坑」。

2011年9月7日 星期三

法拉利股票值得買嗎?

法拉利擬來港上市,究竟是否有著數?

我不打算以分析員的角度說法拉利。事實上我買與汽車股有關的股票的戰績也不太好,所以沒有資格叫你買與不買。但法拉利究竟是「名大於利」,還是值得密切留意?

的確,法拉利出了名輪候冊大排長龍,多款新車的準車主至少排期多年,慘過睇街症。這幾年的產量也維持在六千多輛的水平,以超級跑車來說,不算少的了。

但有幾個問題在入市前要想想。首先是假如法拉利是Cash cow,為什麼母公司快意那麼想分折?第二是法拉利花在一級方程式賽事的開支,究竟佔了盈利多少?大家都知道F1是燒錢的玩意,偏偏法拉利比世界任何一間車廠都和F1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我無法想像法拉利不再派車隊出戰的後果,於是這筆天文數字,省不了。

衍生出來的問題,就是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的開支了。法拉利的跑車已經走在技術尖端,每次有新款推出都代表著有太多劃時代的科技,那麼R&D又佔了盈利的多少開支?七除八扣,每輛法拉利雖然價值連城,但profit margin又是否真的如外界想像那麼高?

最後就是全球經濟問題。雖然有錢人總是給人「有錢冇掟洗」的感覺,但經濟逆轉,不可以說完全沒有影響。全球的車廠都面向中國這個luxury goods的市場,因此在本港上市絕對是如意算盤,但問題是對香港人來說,這是否真的好的投資選擇,又是另一回事。你看PradaSamsonite,上市後乏善可陳,就知道名牌不等於投資者最愛。但話得說回來,假如Porsche這個世界最高profit margin的車廠來港上市,我一定瞓身支持,問題是「發夢冇咁早」而已。

2011年9月1日 星期四

「脫亞入歐」

峰迴路轉,有消息指英之傑想要福特,再加上森那美重推PSA Peugeot、福士有傳引入Seat、太古正式開隻愛快和快意、大昌有意重推Opel,忽然歐洲小車界有回歸之勢。

還不是歐羅弱日圓強作怪。加上日本大地震,上半年日本車的銷售成績是近年新低。歐羅積弱,價升量跌,目前一輛Corolla竟然和Audi A3相若,那麼怎會不是雙重打擊。話得說回來,所謂冷門歐洲品牌,在香港又是否真的完全沒有生存空間?你看多年前的標緻熱賣、又未必真的完全沒有生意可做。

以前這些品牌累積下來的口碑,真是大部份人都「耍手擰頭」,所以最後只能由一些名不經傳的代理「跳進火坑」。但這次和上幾次不同的是,「搶奪」這些品牌的代理商,都是「有家底」的,除了森那美一直「厚此薄彼」靠寶馬走天涯外,太古、英之傑、大昌一直都是「很公平」,就算代理的品牌有多不濟,廠方的支持有幾爛,不到最後一刻也不會放棄,你看大昌對「紳寶」,夠仁至義盡了。更重要的是,這些大代理有「牙力」,可以向廠方爭取更好的支持,像太古就有能力提供五年保用,至少令「心郁郁」者少了卻步的理由。

平。最緊要平。「歐洲車」這三個字,就是帶點「虛榮」成份。就算日本車有多可靠,同一價錢買到歐洲車,懶理你是南歐小國的出品,一樣有中獎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