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數據也知道,這次事件,對日本品牌的汽車造成很大衝擊,但實際數字又如何?
根據彭博的數字,三大日本品牌豐田、日產和本田,在中國內地市場盈利貢獻分別佔總體的17%、30%和15%。不說不知,原來日產才是最首當其衝的日本品牌。但總體來說,由今年為止,日本品牌在國內的市場佔有率,已經被德國迎頭趕上,市佔率同為22%。這次的騷亂,更迫使有關品牌停產、代理商不敢開門做生意,因此可以預期,今年日本車的銷量,除非事件很快平息,或者年尾可以追回,否則情況只會更差。
如果撇除領土糾紛寸步不移的性質,中日之間面對這場角力,對雙方都沒有好處。我之所以從頭到尾都說「日本品牌」而不說日本車,原因是大部份在國內發售的「日本車」,根本就是中國製造,車廠都屬中外合資,還要中方佔51%的股權。所以罷買日貨,如果是以原產地來說,是捉錯用神,罷買的是國貨、砸的也是國產車,當然如果他們認為有日資成份,日方也會受苦,也無可厚非,但兩敗俱傷,純計股份而言,中方較「蝕底」。
當然,說到領土這回事,真是甚麼經濟理論都要置之不理。透過暴力去施行的這種「另類經濟制裁」,太陽之下無新事。始終做車是一門高風險的生意,備受政情、工會和市場轉向影響。尤其是於當今全球經濟動盪不安的局勢,日本品牌剛剛稍為恢復元氣又再面對另一困境,兩國政府仍然無視由此帶來的經濟損失而劍拔弩張,可見政治,往往超越了經濟的考慮因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