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

想自求多福也奈何

豐田的油門醜聞,終於也是賠錢,但肯定還未了事。成千上萬的受害者官司,相信會揭開序幕,未來這幾年豐田將會飽受這些餘波纏擾。

事件的來龍去脈,尤如過往的眾多類似事件一樣,詳細的前因後果,維基百科也大有記載,也不想老掉牙的學其他人來個反思,我只想把其中兩件事「發大黎講」:

(1) 為什麼發生事故的汽車主要來自美國,以及有出售美國廠房出產型號的國家?究竟油門不回彈,是否真的如一眾報道所說?莫名奇妙的越發加速,漸進式的推向地板?

(2) 究竟是誰蠢到要隱瞞事件?明知一個謊話蓋另一個謊話,只會走上不歸路,偏偏不知是出於高層無能還是自負,把這些報告當作耳邊風,導致車廠走進如此萬劫不復之地?

第一個問題,在亞洲區這個沒有受影響的地區,我常常聽到豐田車主有這樣的疑問,他們對豐田汽車投以百分百信心。事實上我也很難想像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事發生,但太多資料、太多新聞,無論廠方以至官方甚至傳媒都處理得很混亂,這次事件大有可能變成「無頭公案」,對受害者或是廠方都不公平。

至於第二個問題,這就完全是廠方的責任。但我相信事件發生在這二間信譽良好的車廠,大概都可能給自滿沖昏了頭腦,忽視了問題的嚴重性。關鍵在於當車廠收到越來越多投訴的時候,有沒有抖擻精神正視問題,還是等情況到了一發不可收拾的階段,還妄想可以瞞天過海,自行了斷。這一次豐田就走錯路了。

但最深層的問題,還是究竟我們買的產品是否比以前安全?為什麼我們由食品到電子產品都越來越多回收事件?無論是製作過程有紕漏,還是本身的設計問題,我們對這些身外物似乎越來越沒有信心,甚至抱著一種心態,就是壞了就換,而不是去維修,去改進,這到底是消費文化造就的速食現象,還是廠方本身用來謀取暴利的擋箭牌,迫我們消費者去接受呢?看著豐田事件後,一眾車廠輪流大規模回收自己的產品,我一點都不覺得是廠方對問題更加重視,而是反映了在後資本主義社會,我們又回到上世紀五十年代,經濟起飛,人民有錢消費,法例卻不足以監管安全貨品的日子。由毒債券到毒奶粉以至毒汽車,我們想自求多福,卻連門都沒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