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30日 星期一

本田會否變成上世紀的日產?


我又說本田了。

只因年尾成績表一出,本田的銷量說「插水」亦不過份。香港雖屬彈丸之地,但也反映本田的銷情如何慘淡。去年賣少七百輛汽車,對五千幾輛已經是銷量冠軍的香港市場來說,不是等閒數字,對本田來說就更等於銷量的三至四成。美國地區的情況也不好,Accord銷量比去年急跌兩成,雖云到了「款尾」,也不是健康數字。

美國尚可以歸咎起亞、現代搶生意,但香港這個基本上沒有人買韓國車的市場,就真的難辭其咎。本田這十年刻意把操控好與賽車形象劃清界線,轉攻家庭七人車市場,也的確取得不俗成績,但當市場越來越多競爭對手,本田的產品不知怎的,就是讓對手比下去。當中日產彷彿和本田有仇,處處對著幹又處處重創對方,由Serena到Juke,連本田的高層也承認:本田的CRV沒有能力在歐洲打贏日產Qashqai。

但最致命的,相信真的外型。認了吧,我們買車,除了性能,主要還是看外型和內廂造工。本田這幾年的外型設計真是嚇死人,隨便找個三歲小孩在畫紙上畫車都可能比他們好,又或者找幾塊樂高積木砌出來就是Stepwgn。不是就像歐洲Civic這些五不像,一和歐洲各大車廠的Hot Hatch拼在一起,我是車主也會臉紅起來。

大概本田也知道發生了甚麼事,新近展出的Acura NSX Concept相信是痛定思痛之作,但設計還是乏善足陳,有點麥拿侖的影子。不要小看本田這次低潮,再過兩三年還是這樣子,本田就有機會變成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日產。

2012年1月26日 星期四

用「工程車」載球員

網球季節轉眼又開鑼,而全年首項大滿貫賽事正在澳洲舉行得如火如荼。

澳網的其中一個大贊助商,是韓國的起亞。這合作關係已經建立多年,由起亞還未成氣候開始,到現在成為威脅日本車的品牌,起亞在澳網的地位,僅次於title sponsor,只差還未叫Kia Australian Open而已

不禁想起,球員出入,當然有專車接送,那麼專車也順理成章是贊助商的汽車,但當我看到起亞竟然用Soul來當專車,心裡也就覺得「有冇搞錯」。我不是說球員「身嬌肉貴」,但Kia SoulHonda Fit這一類小車,就算「偷位」功夫到家,球員動輒六尺以上,怎說都有點擠迫。再看看胎軨,起碼十七吋,就算墨爾本的路面鋪設不差,也肯定說不上舒適。看費達拿在澳洲寧願自駕也不坐起亞,看來除了代言的品牌是平治以及起亞的代言人是拿度等原因外,相信也和Kia Soul有點關係。

不過法網,其實也好不了多少。標緻身為法網的贊助商,用的也是矮得要命的508或者高身點(just a bit)但不怎麼舒適的5008,每次見那些大會製作的「車內大迫供」片段,就會替那些「頂頭頂腳」的球員辛苦。我當然不是說要出動巴士又或者貨櫃車接載他們,但至少也不用要他們那麼「屈就」嘛。

當然,我是車廠,辛辛苦苦以銀彈賺回來的贊助商地位,派甚麼車接載當然由我話事。於是假如F1safety car是萬人景仰的「靚車」,網球賽事的專車就是像公用事業公司那麼不「起眼」又寒酸的「工程車」了。

2012年1月25日 星期三

稀「奴」

在凌志的網頁,總會彈出LF-A出來,這款凌志限量500輛的極品級超跑,總算為凌志擦亮招牌,但不禁想起,這五百輛之後,凌志的「光環」,又何去何從?

就算沒有限量生產的Acura NSX,也不太救得了Acura的形象,十幾年後退下生產線,Acura也一直沉下去。二代NSX難產又復活,終於在今年底特律車展推出概念版,但在本田全線型號態沉的狀況下,應該對Acura的銷情沒有任何幫助。

再看日產GT-R,又是贏盡世人讚嘆,所有光榮也只是歸於GT-R,不是日產。日本車廠屢創奇車,但對品牌來說卻只是一剎那光輝,以及為博物館再添一員猛將。

畢竟踩過界,就算你是有心有力,也不及法拉利林寶堅尼持久力強。你一輛LFA的投資已經呱呱叫,人家隨時一輛458的開發價錢已經不只這個數目。但人家就是有本事賣一輛賺一輛,也有能力製造一輛又一輛的halo car,因為人家本身就是超跑世家,每輛都可以價值連城,貴價技術可以循環再用,不像你根本沒有可能把LF-A的碳纖維技術放進Yaris。忽然神勇,之後也就無以為繼。

何況法拉利要做halo car,難道有造不出來的道理?你看Enzo FerrariF40288GTO,二十年後你把LF-A放到拍賣場拍賣,看看還有幾多餘額?

2012年1月23日 星期一

兩代同堂

新快意Panda推出後,舊款同時繼續發售。

不禁想起,歐洲車廠,尤其是小車生產商,很喜歡新舊雙拼,舊款以較低的價錢繼續發售。多年前的標緻206,就曾經一起和207發售,中國市場獨有的207四門房車,就更只是206的facelift,還有Fiat,也曾經和500一起賣Cinquecento (也是五百的意思),連韓國的現代,都把Getz和i20一起發售。至於Seat,更把舊款A4重新包裝成Exeo收歸旗下發售,實行延續產品的壽命。

你可能會問:那麼究竟為什麼要推出新款?有多種的看法,比如207,其實在用料和尺碼都比206高級,標緻大概知道歐洲有很多人仍然很喜歡206的敏捷,用料即使不夠207高級,對他們來說也不是甚麼問題,反而他們未必會因為207高了一級而喜歡,所以標緻大概就是想上下其手,大小通吃。

至於Exeo,舊Audi A4本來就不差,新A4又是大了一個碼,對Seat這個品牌來說多了一款upscale的產品不是壞事,對Audi來說,舊A4已是歷史,舊車掛上另一個品牌發售,也不會太影響車廠的形象,二手價這回事,似乎又不是外國人特別考慮的,那樣繼續循環再用,也算是如意算盤。


以前有個說法,就是新車在被動安全方面一日千里,舊款車在今天的Euro NCAP測試中未必可以再拿到高分數,所以繼續賣舊車,消費者其實有點冒險,因為街上的新車比你耐撞,你在公路上駕著舊設計的新車自然有點危險,但這幾年新舊車在這方面差距開始拉近,所以這問題又似乎沒有那麼大。

可以預期,這種新舊一起賣的情況也會越來越普遍,尤其是車廠對自家的受歡迎產品都愛以不變應萬變,就算要變都以少變為目標,這樣分散投資,相信會是大勢所趨。

2012年1月21日 星期六

此子何來問「章男」?


我又說豐田的FT-86了。

但這一次,我是以八卦的角度說 (其實哪一次不是?)。據聞豐田和富士的結晶品出場後,汽車傳媒測試後有讚無彈,但豐田與富士卻爭著承認是自己的功勞,尤其是豐田,長久以來,幾乎字典作家也想乾脆在「呵欠」二字旁邊加上「豐田」的解釋,豐田怎樣解說,仍然是沒有人信。

這一邊箱,富士又說FT-86/BR-Z,其實是自己的概念,他說一句勝過豐田十句,因為眾所周知富士在越野賽的成績,豐田在一級方程式的成績等於「算把啦」,加上姊妹車用的是富士最膾炙人口的水平對向引擎,傳媒讚不絕口的低重心,很大功勞是富士,懶理誰先提出概念,最證據確鑿的硬件全部出自富士,反而最虛無飄渺的東西,真是無從稽巧。

當然,背後更大的問題,是兩款車同樣會在世界各地市場作正面交鋒,究竟人家會選富士還是豐田,真是一大疑問。最新一期Top Gear,試完BR-Z後讚得天上有地下無,但卻只准跳上豐田版的FT-86跑三個圈,一時間都不知兩者有甚麼分別,說明是跑車,沒有理由最終要以用料分高下罷?

說到底,論條件,富士有兩成股權在豐田手上,未至於噤若寒蟬但不代表可以肆無忌憚。事實上豐田版的FT-86單是接本土訂單已經應接不暇。兩款車即將同時推出香港。你有四十萬的話,你會買富士還是豐田?還是保險公司的loading足以左右大局?

2012年1月20日 星期五

和自拍鼻毛有甚麼分別


車廠在公佈新車前,越來越愛以「Teaser photo」的形式前透露一下新車的外貌,既賣關子,又可以給車迷預告。

問題卻來了:假如你是法拉利林寶堅尼,車迷當然萬眾期待,見到排氣喉已經足以樂上半天,但當你是日產Pathfinder、三菱的不知名汽車,你忽這樣露一露,其實效果和麻甩佬自拍鼻毛腋下一樣,達到趕客效果。

當然,當局者迷,正如報名選港姐的,十個有九個以為自己是如夢不是如花。就算車廠知道自己的styling一向不太在行,像豐田這些「阿茂整餅」的styling house,鬼面罩多了兩行、車門沙板多了兩個凹位就洋洋得意,於是那樣tease一tease又好像大家都會很興奮雀躍,實情如何不重要,自我感覺良好就夠。事實上像Camry這些大家不太關心外貌卻又廣受歡迎的車,這樣露一露,其實意義不在於要你讚他整容漂亮了幾多,而是提醒你到了換車的時候而已。

但話得說回來,像今天剛剛見到三菱那張tease,那「唔知咩事」又令我想起同廠電飯煲的鬼面罩在我眼前出現,我的胃氣的確不由自主的湧上來。

2012年1月18日 星期三

忽然多了一對手一對腳


有些車,我就是不能接受忽然由三門變成五門。

我在說Fiat 500。VW Beetle也是。Mini其實都在當中,不過寶馬巧妙地增大了Mini的體積、還升高了重心,把Mini變成一輛小型Crossover,反感程度驟降。早說寶馬懂做生意。

但VW,你看傳了很久也沒有五門版的Beetle就會明白,小車,還要是有歷史淵源的那一些,很難變成五門,有點像人忽然多了一對手一對腳,就是異相。說到明是小車,體積已經不大,還要在原有的尺寸加兩扇門,後座空間根本就不會有增長,這也是為什麼在歐洲,三門揭背的生意其實遠多於五門。

於是當我聽到快意會於三月日內瓦車展推出五門500,我的心就往下沉,那麼可愛的車,怎麼總要變得像小魔怪一樣?那扇門的形狀,究竟會「僭建」成怎樣?難道變了2CV的快意版?好驚!

說到這裡,忽然想起比他們大何止一個碼的Evoque。兩門版又是型得無話可說,但一變了五門,頓時失色。Cult car,要型就型到盡,「又要威又要戴頭盔」,等於穿西裝襯「白飯魚」球鞋,令人啼笑皆非。

2012年1月16日 星期一

試用=從未用過?


忽然想起,香港的P牌,和外國的類似制度相比,其實有點「取巧」。

說得出是「試用」身份(probationary),那就當然有「用」過才可以有所謂「通過試用期」,但香港,你把牌雪藏一年就可以換正式牌照,而在外國 (如澳洲),你必須在持有P牌期間和合資格的「教車師傅」操練了一定時間,才可以申請正式駕駛執照。

那代表了甚麼?那代表香港那些「過了試用期」的「新牌仔」,未必擁有足夠路面經驗,我們甚至只是推遲了他們發生交通意外的時間,其他的道路使用者亦未必能真正透過「P牌」了解司機的駕駛經驗。情況就如「雪藏牌」或者「假日司機」。況且近年的跡象顯示,這些「新牌仔」除了駕駛技術往往「出人意表」外,他們買車亦往往不理「師傅教落」的「新牌要買日本N手車」,你永遠不會從車型猜得出他們的駕駛經驗。

政府假如要P牌制度更有效降低交通意外率,看來實有必要彷效澳洲的做法。只是措施一出,除了「新牌仔」反對外,相信在師資培訓上未必可以配合。澳洲基本上所有人都駕車,他們所謂的「教車師傅」,往往是自己的親人,但香港公共交通配套完善,不是人人都要學車,這一套就未必行得通了。所以要在香港實行名正言順的「試用期」,看來還得從長計議。

2012年1月11日 星期三

只懂用間尺的設計師


汽車設計和其他潮流一樣,有傳染性的。還要是無聲無息,當你發現「一街都係」,原來一早已經潛伏了一段時間。

今屆底特律車展,你看其中一個網站把大部份的新車集合在一起,看看有甚麼共通點?看到了沒有?就是鬼面罩和車燈的「梯型組合」。

這樣的設計,的確令「面譜」更具立體感,先聲奪人的效果強烈,但慢慢「一街到係」,其實一樣不外如是。更令人懷疑的,是這些設計其實可能只是電腦下的出品,還懷念當年泥模的日子,設計師用雕刻刀勾勒出每個令人心跳加速的線條?別想多了。法拉利今時今日也不會這樣做,何況大量生產的汽車。

這篇文,純粹發牢騷,畢竟設計這回事,各花入各眼,正如我一直都不明白那些車網的網民,究竟有沒有長眼睛,還是受人錢財替人消災,見某個品牌(像Acura那條鬼面罩上的鋁邊)的產品就狂踩,一見這些線條複雜的車就竪起拇指讚好,車廠,不會完全對這些評論無動於衷,車主,聽到這些評論,明明想買都未必敢買,於是所謂design language,越來越沒有人明白,因為連車廠自己也不清楚。至於美加澳紐的汽車設計學校,不知今時今日培訓出來的學生,究竟只是電腦專家打機王,還是只懂用間尺不懂畫圓型的人?

2012年1月6日 星期五

韓製美國車會否來港?


之前那一篇提起大昌行撇除福士集團,其實代理的私家車品牌不算多,忽發奇想:那麼大昌行可以向哪個牌子埋手?

想到這裡,忽然想起,大昌行和通用汽車的淵源。六、七十年代,大昌行一直有代理奧士無比和Cadillac,當年兩個品牌其實沒有生產左軚車,來港的都是變過「改軚」工程,由左變右再出售,這段關係一直維持到九十年代,Cadillac曾幾何時與紳寶和歐寶一併過檔目前已經清盤的安佳集團,到了安佳破產後,通用旗下的歐寶和紳寶又再回歸大昌旗下。

當年的合眾汽車,除了代理上述品牌外,當年還有生產私家車的鈴木、還有五十鈴等通用為主要股東的日本品牌,甚至早年的荷頓,也曾經是大昌行代理的品牌。

說了那麼久,究竟我想說甚麼?奧士無比已經消失,荷頓只在澳大利亞,五十鈴不再出產私家車,和二十一世紀一零年代又有甚麼關係?我拋那麼多磚,想引出來的玉,是雪佛蘭。不要以為雪佛蘭還是那些「大食」美國品牌,實情是該廠已經在歐洲日本登陸,賣的不是大車,而是前身為「通用大宇」的韓國通用。由Chevrolet Spark到Aveo到Cruze,雪佛蘭在歐日內地甚至澳紐(以荷頓名義發售)都有可觀的銷量,剛發表的2011美國銷售數字,Cruze全年賣出230,000輛,榮登銷量十大,連Muscle Car Camaro,在當地也賣出八萬輛力壓福特野馬,成績斐然。

當然大昌行要是成功爭取雪佛蘭來港的話,首當其衝的將會是本田與日產。但日圓高企,日本製品牌的銷量被匯率不斷蠶蝕,「韓製美國車」未嘗不是分散風險的出路。何況以雪佛蘭之名包裝,怎說都比現代和起亞更易在香港這個名牌掛帥的城市站穩陣腳。我相信雪佛蘭來港,並非不可能的事。

2012年1月4日 星期三

大昌行的未來


由福士「接管」大晶行的代理權,實行直銷開始,大家其實一早預期另外兩個由大昌行代理的福士集團品牌,遲早都收歸福士。只是沒有想到福士那麼急不及待,要把合約期提早一整年完結。

福士這三年來在香港的策略,我們看到車廠的野心。起初以近乎「頂爛市」的形式賣車,連車壇一哥豐田也幾乎難以招架。後來我們一直聽聞福士有意引入其他品牌,但一直只聞樓梯響。福士的高層亦一早表明,他們來的新車,不是以是否有利可圖為最終目標,而是有關型號對福士末來的策略是否關鍵。我們看冷門型號如Transporter八人車和Phaeton來港就會明白,福士要的,是佔有率,他的經營模式,是百貨公司。

但奧迪和賓利,我相信福士不會亦沒有可能走mass的路線。Audi的車的確也有點「百貨公司」,但premium brand的推廣形式,始終和mass brand的不同。奧迪在大昌行的經營下,銷量雖然已經貼近平治寶馬,但卻一直未能登上頂峯。雖然在內地市場因為早發先至而形勢互換,但香港作為品味示範基地,我相信福士一直耿耿於懷。福士假如接管奧迪,在形象推廣上相信會更進一步,以他們在外國的宣傳手法推陳出新,相信會更肯大灑金錢推廣,Halo cars和概念車如e-tron相信也不再像現在一樣,閒來無事只會出現在Dolce Vita和社交雜誌那麼「花瓶」,因為奧迪要植根「他就是德國科技」的概念於每位消費者心目中。至於賓利,大昌行也不是做得不好,但你有沒有發覺和勞斯·萊斯相比,總是好像欠了點exclusivity?這,當然和賣得好有關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怎樣在既有的推廣模式上推陳出新,面向大中華市場怎樣服侍古靈精怪的big spender,這一點德國人其實不比中國人遜色。

說到這裡,也不禁想起:究竟車廠直接經營的模式,會否成為大氣候?就大昌行的portfolio而言,日本車廠一向「忠貞不二」,因此本田和日產理應不會輕易變節,但我們既有萬事得的先例,變節也不是沒有可能發生。沒有了奧迪和賓利,大昌行的私家車代理,原來只剩下久沒有輸入新車的歐寶和已經破產的紳寶,至於同屬福士旗下的Bugatti,動輒過千萬,一年不發一次市,看來大昌行真的要密謀後路,只是看目前車市亂況,難道要向內地品牌招手?

2012年1月1日 星期日

來一場金融海嘯就行


學者啊學者,你們到今時今日還提倡香港採用電子道路收費系統,有沒有過時了點?

你們還說要效法倫敦,你知道倫敦實施了之後的結果嗎?繁忙路段的確水靜鵝飛,但在市中心的外圍,擠塞的情況其實更加嚴重。

何況汽車在香港怎說都是有錢人的玩意。你們既然明白加首次登記稅的效果有限,那麼電子道路收費,何嘗不是一樣以「罰錢」的效果來阻止車輛增長?那既然連「一炮過」的措施他們也面不改容,每日「面個浸」的收費,對他們來說何嘗不是九牛一毛?

要禁,就學新加坡。除了嚇死人的首次登記稅外,你知道他們買車其實有配額嗎?只要你人為地控制每年新車落地的數目,就可以真真正正的阻止更多新車登記。又或者學內地舉辦奧運時,採取單雙號行車,路面上的車自然少了一半,按道理香港人還未有像內地人那麼明目張膽換假車牌,收效應該較好。但一直重申尊重市場自由的香港政府,你信他們膽敢採取這些嚴厲的措施嗎?幾十萬輛私家車慢駛抗議的話,我們怕事的政府又該如何招架?

所以說到底,加首次登記稅,目的只有一個:增加庫房收入。自由市場下的汽車市場,要新車登記數量下降,方法只有一個:來個金融海嘯就行。但香港的市民,真的想見到那麼「有效」的方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