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7日 星期一

國內自家品牌路難行


中國汽車業要走自主這條路,似乎不太容易。

重溫歷史,當年的豐田與本田怎樣起家,還有韓國的現代當年先拍好三菱這個碼頭,政府再來個保護主義阻止外國車進口,中國的汽車業,來得不倫不類。

為了得到外國車廠最先進的技術,中國政府訂下中外合資的標準,國外廠商不可以擁有超過半數合營企業的股權,那些東風日產、廣州本田和一汽大眾等等的品牌,統統只是組裝工場。至於民營企業的品牌,技術上基本上沒有依靠外國的企業(或「借鑑」外國的設計來製造所謂自己的汽車),產品的售價或者比合營企業平一大截,但某程度上是「山寨」級數,出了國外,毫無競爭力。稍有不自量力的有外銷計劃,結果不是敗走回家就是一拖再拖,因為根本不入流。

另有一種所謂「自家品牌」,就是索性收購外國牌子,吉利收購富豪、上汽收購路華,情況有點像當年聯想收購IBM一樣。但假如聯想的例子可作借鏡,那更證明了收購品牌這條路不可行。否則本來聯想可以用IBM的品牌五年,為什麼未到期就索性以自家品牌替代?從吉利說明不會打搞富豪的日常運作,到我們看到MG品牌回歸歐洲的計劃一波幾十折,此路大概也不通。

然後就是合營車廠另設自家品牌。最近廣州本田就以「理念」品牌推出新車,但只是採用本田的舊技術,目標顧客似乎仍然是剛起飛的中等收入國內家庭。的確,新興市場是一個尚未開發的寶藏,剛起步的家庭如狼似虎地覬覦汽車這種所謂「奢侈品」。他們不介意技術是否最尖端,款式是否最新,只要汽車夠耐用,會行會走已經心滿意足。但這種汽車,毛利低,顧客層單一,對汽車的科技沒有進步,但對走出國際,毫無幫助。

中國汽車要突圍,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國民對「國貨」的忠誠度遠不如韓國與日本。中國人對國外名牌的迷戀程度,不用看車市,一說LV、Gucci,大家都恍然大悟。和當年日本人對「國產車」的忠貞程度相比,今時今日的美國國會議員,已經不用像當年一樣威脅重稅懲罰國內汽車,一味叫人民幣升值就已經水到渠成。中國品牌要突圍而出,不容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