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9日 星期六

學痴線人寫野

有某個人的寫作方法,我永遠都不敢學。

那就是Jeremy Clarkson。尖酸刻薄,中point,批評例不虛發慌你唔死,看的當然看得過癮,但寫東西的人知道,假如你天生不是像Jeremy Clarkson那麼cynical那麼極端,你是沒有可能長期供應這些酸死人沒命償的東西的。於是你要長期把自己調節於那個刻薄的狀態中,每件事都看著最壞的那部份,然後不斷放大不斷發炮,那該是個多麼疲累的過程。

到了某一刻,少點conviction的人會開始問:我係咪痴左?cynicist和psychopath,其實只差一線,當你寫東西時不斷放大缺點然後奉送明喻暗喻擬人擬物,又以「就像xxx做了yyy」為所有荒誕比喻的標準句子結構,你開始會問:我咁痴線為乜?最新力作Round the Bend最令我拍案叫絕的,是諷刺人評論Infiniti FX-50「以off-roader來說操控好」就等於說「以痴線人來說算守規矩」。笑得我。

當然,Jeremy Clarkson永遠不會問自己是否「痴左線」,因為痴線的人不會覺得自己痴線。也正因為他夠痴,而且痴得來那麼絕核頂癮,我們才會那麼樂於痴埋一份,不停看他寫的東西。

2011年10月28日 星期五

遷冊美國?

本田曾經傳出要遷冊美國,把總部由日本搬至美國。

之所以重提舊事,只因歐洲「一個屈尾十」,忽然為希臘削債。首當其衝的,不是美元,而是日圓。日圓不斷創出歷史新高,日本車比歐洲車更昂貴之勢已成,怎樣賣?

遷冊,有人覺得是數字遊戲,只是用滙率掩飾盈利能力。那可不是那麼簡單的事。貿易出口,關鍵當然在幣值,國家的貨幣越強,代表出口競爭力越低,簡單點說,一美金的東西,已經換不回幾年前同等數量的日圓,你想想戰後一美元兌三百六十日圓,今日一美圓兌七十五日圓,夠恐怖沒有,再想想人工和其他開支仍然是以日圓結算,盈利又沒有了幾多成?

日本車廠遷冊美國,看似匪夷所思,實則不無道理。日本車廠在美國的廠房,基本上已經可以用「自給自足」來形容,所有「牛油與麵包」的車系,當年為了避開美國的進口車關稅,已經差不多全由美國廠房生產。由世界各地「逆輸入」汽車進日本,隨著物流業發展加上滙價飛升,也未必不是不可行的事。日本車廠唯一要考慮的,是去掉「國產車」的標誌,日本市民會怎樣看這些車廠,是叛國?還是「外國貨」?日本政府又會怎樣處理這些大量「逆輸入」車種?向自己人徵收入口稅?

除此以外,遷冊美國,自然會以美元公布業績,比以日圓公布好看得多。這當然是有點掩耳盜鈴,但某程度上假如這可轉移投資者視線專心看銷售數字而不是滙率風險對企業的影響,自然有點「公關」作用。無論如何,當日本企業考慮到這一步,已經是對日本政府的最後通牒,日本政府再不干預滙率,這將會是日本企業的最後自救方法。

2011年10月26日 星期三

致敬不等於抄襲

Design language,抄襲和模仿只差一線。

抄襲,我們的大國做了完美示範,厚不知恥又損人不利己,不提也罷。但模仿,既是向原創致敬,也走出自己的新路,成功為自己的商品move upscale,正是一家便宜兩家著。

最近的成功例子,要數Mazda。最新發布的Takeri concept,被視為新一代Mazda 6的前奏。這個名為Kododesign language,初步顯示,網民一致讚好,認為有著強烈積架影子,又繼承了之前的Nagari採用大量弧型線條,日本車廠長期欠缺的進化哲學,萬事得終於超額完成。

再年代久遠點的,有二十年前第一代的凌志LS 400,豐田不避嫌的承認臨摹當年的W 126系列S-class,連命名都借鑑平治的命名方式,但追求完美的堅持,由內至外都達到極致,毫無山寨版平治的感覺,砰地一聲雷的震驚車壇,更成為上世紀經典汽車之一,把豐田的形象推向高峰。

Tribute,從來沒有人嫌cheap,相反只會反映你的品味。關鍵在於你是唱口水歌的酒廊歌手,還是闖出新路的未來天后。

2011年10月23日 星期日

Funky有市場

Funky,的確有市場。

Funky,不以form follows function,相反是function follows form,最重要是型,醜也沒有所謂,總之不求車廂空間,不求易用就手,型是不說妥協的,最好給人說不切實際,我就喜歡,干卿底事。

日產在英國大賣中。先來一個Qashqai,在香港不怎麼樣,但在英國長期進駐銷量榜十大。然後再來一輛Juke,青蛙眼更大膽,後生仔更愛,本來80,000預計產量,竟然變了150,000

據聞日產目前的策略是以crossover取代主流車系,AlmeraPrimera已經是過去式,日產當年的家庭房車,在歐洲市場得不到用家認同,豐田和本田的AvensisAccord,不見得好多少。但完全說日產對房車死心,又不盡然。Note生產多年仍然沒有轉款意思,March剛面世不久,可見這些生意,仍然要做。

Crossover,豐田本田不是沒有,但CR-VRAV 4不見得好賣,除了款尾外,多少也太「歐洲Wannabe」有關。這正是日本車廠在歐洲市場久攻不下的原因之一,太牽著鼻子走,人有我有。日產的兩寶,歐洲由傳媒到用家都愛,除了操控不賴外,還有那種design的自成一格,不理批評,love it or hate it的態度,也令日產修成正果,還順便乘勢推出同樣funkyInfiniti FX系列,即使仍屬小眾,但看傳媒的評論,其實一點也不差,總比凌志事事討好仍然得不到歐洲人歡心更好。

啱啱遇著剛剛。兩款大賣的crossover也在英國的Sunderland製造,造就大量就業機會,既賺外滙又嬴公關。這一期,三大日本車廠,日產暫時領先。

2011年10月21日 星期五

泰國水災對車廠影響


今年好像甚麼事都算到日本頭上。尤其是日本車廠。三一一大地震,車廠大停工,最近泰國水浸。本田說影響可能比三一一地震更大。

不知情的人,當然不知道泰國被喻為「亞洲底特律」,是車廠的重要基地,產品出口至東南亞甚至全世界。多年前香港行貨的本田Accord,就是泰國出品的。

今年頭四個月,泰國的汽車產量已經多達560,000輛,比去年同期升了15%。要不是日本地震影響零件供應,應該不只這個數。豐田和本田受影響的四個廠房,去年合共生產了八十萬輛汽車,分別佔豐田及本田全球產量的百分之八及五。車種更是你我熟悉的豐田CamryCorolla和本田Civic。當然少不了上文提及的Accord。水浸不只影響了生產設施,還因為道路被掩浸而無法運抵零件而令生產停頓。

但乘用車的市場,未算是泰國汽車業的最大命脈,小型農夫車 (pick-up truck)才是。由八十年代開始,泰國政府已經大力發展農夫車市場,透過減少徵稅來吸引外地廠商,現時泰國是全球第二大農夫車生產國,僅次於美國之後。世界各地的車廠都有在當地設立廠房生產pick-up。泰國生產的農夫車,佔了全國產量的七成。當中較為香港人熟悉的,要數三菱的L200

天災人禍,該國政府目前極力保護曼谷市中心,惟成效不大。即使保得住,對這些廠房設於偏遠地區的車廠來說,不見得有任何幫助。人算不如天算,Keiretsu怎樣把物流藝術推向極致,仍然徒嘆奈何。

(資料來源:http://www.autoblog.com/2011/10/13/thailand-flooding-halts-honda-and-toyota-auto-production
http://www.mcot.net/cfcustom/cache_page/211799.html
http://trade.gov/static/ASEAN%20Automotive%20Market%20Final.pdf)

2011年10月20日 星期四

最濫殺無辜的凶器


有報道說黑莓手機上星期失靈期間,杜拜和阿布扎比的交通意外率分別下跌兩成和四成,假如屬實,真是印證了有幾多人駕車時用手機。

不用跟我說香港不普遍。你隨便走在街上,都可以見到很多司機在打手提電話。曾經有朋友跟我說,塞車的時候說電話可以令他沒有那麼容易打瞌睡,在又長又直的高速公路上,加上已經極度疲累的話,我其實是相信的。但其他時間用手提電話,就算不是駕車而是在過馬路,你總有嘗過忽然「回頭已是百條街」的經驗,然後想起都心寒,更何況是駕著車,你以為眼睛仍然看著前方,但左手拿著軚盤,右手拿著電話,黑莓嘛甚至有人雙手按著鍵盤再加一點五隻眼看著屏幕,那麼你說該有多危險。

就算是免提,研究顯示和手拿著電話沒有分別。一心不能二用,對於新牌仔來說固然如是,對「老牌人士」其實一樣,分別在於「恃老行兇」其實更危險,因為車速一定比新牌仔快,反應卻一樣因為顧著說話而慢了。

只是再說,仍然有太多人以身試法。當手機越來越方便,工作越來越傾向home office,黑莓手機,隨時變成最濫殺無辜的凶器。

2011年10月18日 星期二

《武剛車紀》是傻的


《武剛車紀》是傻的。

梁主編也是傻的。不只一個人已經那樣說過他,讓我這個和他素未謀面的傻人也加一句:他是傻的。1996年,當時仍然是《人車誌》總編的他,毅然放棄這個有財團「照住」的汽車雜誌,自立門戶成立《武剛車紀》,那一年,他的辦公室在嘉利大廈

火鳳凰再生,竟然月月脫期月月過關。他走了之後,《人車誌》越來越像《車主》,《車主》就越來越像《人車誌》,但我直到1998年,才偶然在大學圖書館第一次接觸《武剛車紀》。這本不是純粹說車的雜誌,還有梁主編的文章,深深震撼了我的心靈,於是由98年不知哪一月哪一期不停逆時針方向看到96年的創刊號,正式中了毒,變了他的忠實讀者。十五年來從未放棄過他任何一期,他倒試過有次脫期得要變雙月刊,還令我擔心了一段日子,以為他們撐不住。

十五年來,他繼續傻,厲害的是,又不斷有傻人對他死心塌地,由陳守樸到Jacky Tai(中間遺漏了請勿見怪),可以容忍這個「無良僱主」要他們一腳踢負責所有試車,然後還有那些手錶、遊艇、電單車,相機一大堆男人玩意也只是分別由幾個專責的人寫稿,做到氣咳仍然不願意離開,又是傻。

香港沒有一本「車書」有他們那麼膽敢「玩嘢」,傻人有傻福到連《人車誌》也消失、《車主》給外國財團收購,《武則車紀》仍然是梁老總的。十五年,本來最年輕的汽車雜誌,在舊勢力一個一個倒下之後,竟然成為第二歷史悠久的「車書」,能不唏噓?

還有,他夠膽死賣$45一本,在車書一直減價再減價的潮流中,你膽敢說他不傻?更傻的是,他有我們這些死忠派讀者,日夜求神拜佛他熬下去,傻到我想過他們不嫌棄的話,我願意做義工繼續撐下去。原來我們才是最傻。

2011年10月17日 星期一

早D好過夜

歐洲有Euro NCAP,日本有J-NCAP,澳洲有ANCAP,美國有NHTSA,你知道中國有C-NCAP嗎?

甚麼?你在笑?也難怪你笑得那麼開懷。但我們看了太多遍內地汽車以Euro NCAP的標準測試後的「變形金剛look」,其實笑不出。

也難怪C-NCAP最近決心要和外國的測試標準看齊。但要和哪個國家那一套看齊?個人喜好,我不太信任日本那個。因為日本是微型車生產大國,當你看到那些K-car也可以有五星評級,那代表了甚麼?但用到Euro NCAP的標準,又真的有點強人所難,尤其是目前的國產車連應付目前的C-NCAP標準都疲於奔命,門檻再提高,也只是形同虛設,真的認真得不給他們生產,要他們關門的話,又不符合「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大於一切的政策。還不要忘記銀行借了多少錢給這些民企。

於是想來想去,我無法不想像這個只是C-NCAP一廂情願的想法。但話得說回來,當國內汽車一心進軍外國,符合人家遊戲規則自然是大勢所趨,所以在奇瑞可以在歐洲開賣之前,你問我對買奇瑞的意見嘛你話呢?

2011年10月16日 星期日

還未達到「舶來品」級數

韓國汽車在世界各地勢如破竹,那有沒有在任何地方觸礁呢?

當然有。那就是日本。二零零九年現代宣布全面撤出日本市場,多年的久攻不下,只有零星的租車公司肯光顧,現代在日本的收場,絕對可以用「慘淡」來形容。

日本人愛國貨情操,當然是重要原因,但南韓貨在日本人心目中,應該沒有舶來品的級數。「輸入車」在日本人心目中有特別定位,車主本身也會給日本人「另眼相看」,也就是負擔得起甚至有點「背景」的人士,總之就是高人一等。但南韓車廠生產的汽車,還不是日本車廠生產的那一類?日本人根深柢固的觀念認為,韓國車只是臨摹他們的次等貨色,尤其在南韓車廠「盤古初開」之時,依靠的技術還不是日本車廠的,你叫日本人買韓國貨?那可不是裴勇俊攻打日本師奶市場那麼簡單。

更麻煩的是,買外國貨,人家還可以認為你對生活有一份執著,甘願付出高昂的代價來換取自己所堅持,但韓國車今時今日仍然只以reliability而非個性自居,當日本的汽車工業對日本經濟有著那麼舉足輕重的地位,而日本車由k-car到行政房車的款式眾多,你仍然去選擇不要國貨要「韓流」,那代表了甚麼?當然是「慳錢」,為了省錢而捨國貨,那又該是如何大逆不道的事?於是由20012009年,現代也只是在日本賣了一萬五千輛汽車。對一所增長速度如此驚人的車廠來說,是一種侮辱。

現代仍然在日本繼續維持商用車的業務,在運輸業來說,似乎還沒有乘用車市場那麼介意產國,但現代在日本觸礁,其實和Infiniti在韓國一樣,原因只在於未能令該國人民信服該廠的產品是「舶來品」。

2011年10月15日 星期六

有「娶左靚老婆」感覺

寶馬和平治,難道真的應了「此消彼長」的道理?

我說設計成就。自從Chris Bangle離開以後,寶馬磨掉了過激的稜角,再加上新design language,也就是efficient dynamics,由七系至五系至剛發放官方圖片的三系,真正come of age起來,既討好普通人,細節上亦迭有驚喜,ultimate driving machine年代那一種嚴謹與restrained,正式回來了。十年回看,Chris Bangle遺下的,其實還是美好回憶,歷史或者會還他一個公道。

反之平治,由鵝蛋頭燈到方燈到現在的「SLS化」,圓中帶方的設計越來越格格不入,平治一直以來都採取這種保守的進化,一個車系成功就所有車系都爭相複製,但並不是每個車型都「受」這個家族臉譜,新M-class就是一個大錯,新B-Class既想留下上代色彩,又想推陳出新,結果眼高手低,視覺上不太合比例,也太「上一個十年」。

至於「坐視不理」的奧迪,就繼續他的「複製車」計劃,借用了多啦A夢的「放大縮小電筒」生產A4-A8一系列房車,走在街上,只要你稍為遠一點都分不出是那一個級別。德國三寶,你當然可以說有著不同個性,但買了會令你覺得有「娶左個靚老婆」的感覺的,這一刻我選BMW

最重要可能是Open Rice有幾多笑臉

快意在禮頓道的陳列室Fiat Café正裝修得如火如荼,想起又覺得快意這如意算盤打得算響。

意大利,Cappuccino,本來就是分不開的事,禮頓道禮頓中心商場先天缺憾,地點好但原本設計卻是一層地庫一層樓上鋪的「唔上唔落」,終於的起心肝大改動卻難改鋪位有「騎樓」的先天不足,於是快意靈機一觸借鑑日本代理的經驗,上層開coffee shop下層賣車,輕輕鬆鬆又沒有賣車經紀追著又可以嘆咖啡,很多生意就是這樣賺回來。

還有快意汽車,賣的就是那種生活態度。一直是練就你的容忍度的最佳恩物,擁有他得要給點耐性,就像沖咖啡一樣,有一份執著,也沒有必要和旁人解釋你的品味選擇,但遷就他就像任性的情人一樣,偶然銷魂蝕骨,外人雖然迷戀他們的外貌但卻沒有你般膽敢追求,就像Roman Holiday的格力哥利柏一樣,寄著Vespa綿羊仔載著柯得莉夏萍,chic,卻一點也不昂貴,你要交換的,只是時間和心機與及牛高馬大卻要駕馭小露寶的能耐。

買車,本來就不應該像買樓一樣那麼大壓力。快意Café,總比花錢給Jennifer Lopez賣廣告更化算更合身份。唯一要擔心的是,到時Open Rice不知會有幾多笑臉喊臉而已。

2011年10月12日 星期三

車壇任天堂

之前提過Citroen重新進駐香港,然而只聞樓梯響,暫時仍然是無聲無氣。

只是年多的光景,原來已經和Citroen脫了節。後知後覺地發現,原來DS系列,是Citroen走向高檔的sub-brand,只是廠徽尤在,但軚盤已經換上了DS的特別標誌(左)DS意思是「different spirit」,這個Sub brand下的車,憑照片所見,造工的確有長足的進步。事實上DS3亦得到世界車壇的讚許,Top Gear甚至選了他做最佳汽車。

但話得說回來,Citroen,其實不只代表了「怪」,某程度上這種「精緻」的spirit本身已經夠different,看C6,就是散發出法國人的那種chic,那麼DS Brand,又果然是去得更盡,你看DS4那一扇門的形狀,如何別出心裁得來又不會令看官覺得多餘,法國人總是拿捏得很準確。

於是我開始有點動搖想推翻我之前的「批命」--假如Citroen的香港代理專注DS brand的話,或者真的可以殺出一條血路。

2011年10月7日 星期五

無手用,無用手?

和朋友談起換車,驚覺原來市面上還用handbrake的車,所餘無幾。

好笑在,我一直都只有駕駛hand brake車的經驗,雖然我也不是不知道有foot brake這回事,但我實在無法想像自己要怎樣適應用foot brake。事實上,初學駕車時,師傅總是提醒我不要把hand brake拉得太高,但拉得不夠高,handbrake一樣不足以鎖死車輪,所以在這方面的拿捏一向是我心中的一塊石。

foot brake,又如何?踩得不夠深,是否一樣會溜後?foot brake和油門的距離又如何?用慣了手忽然用腳,會不習慣還是更得心應手?拉手掣是逆向動作,我們的警覺性不是比順向的foot brake更高嗎?還有究竟今時今日的所謂brake,又是否一樣深受電腦系統介入影響?

更奇怪的是,這一代的Corolla,仍然是用手掣,那是否代表了在耐用和可靠程度上,手掣仍然有優勢?下一代的Corolla,又會否隨波逐流,跳進腳掣的懷抱?

問了那麼多,都只是想說,由無棍波箱到手掣,我們駕車時的手,似乎越來越閒著。司機位和乘客席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少,我在「衰衰咁」諗,這些所謂進步,應該是男人想出來的。

2011年10月5日 星期三

相同中找出不同

福士的UP!一推出,該集團立即同步發布同一型號的SeatSkoda版。

這從來都不是香港人可以明白的事。但想深一層,其實還不是跟市場大小有關。歐洲那麼多國家,SeatSkoda分別是西班牙和捷克的國寶,該國的人當然會先行撐國貨,VW一個Up!撐場的話,不算十拿九穩,但三管齊下,不一定是自己人打自己人。

不禁想起,歐洲車廠其實都蠻喜歡這種一雞幾味的策略。日本不是沒有,但主要還是因應內銷的網絡,反而歐洲人似乎真的蠻受品牌忠誠度和形象影響,像PSA Peugeot Citroen,車款幾近每個segment都自己人打自己人,但又可以相安無事,我相信只因CitroenPeugeot兩個品牌的擁護者河水不犯井水,明知本是一家人,但買Citroen的人就是永遠不會買Peugeot,反之亦然。

當然,也不排除是「人有我有」,就像那些joint venture,一起投資同一生產線,把成本降低,然後以細微處區分各自出品,暗自在造工和設計上分出細微的高下。這,有時得要看口碑,甚至有意無意靠「非正式渠道」製造疑團,「其實雖然設計一樣,但B廠有權用質素較好的零件的!」無從辯證,卻又疑幻似真。怎樣在相同的貨品中做到product differentiation,真是一門藝術。

2011年10月3日 星期一

不進則退




本田究竟發生甚麼事?


在美國推出的「牛油與麵包」Civic,給當地的消費者組織Consumer Reports批評得體無完膚,被評新不如舊遇未算慘,還給他們由本來的推薦名單中除名。Civic四面受敵之餘還要面對如此打擊,明明有傳聞說已經在推出前重回drawing board,一樣於事無補。


還有就是再早的Accord Crosstour事件,一連串的Acura產品也給網民狂插,連最近另一「搵食工具」CR-V,新作一樣是給人「沒有希望」的感覺,莫說要保住該界別的一哥地位,面對韓國產品來勢洶洶,隨時插水萬劫不復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事。


當然死敵豐田,其實情況也不太好。CamryYaris,分別在歐美出擊,Camry固然給人乏善可陳的感覺,但Yaris 由第一代的class leader到最新的第三代淪為class laggard,也不可謂不唏噓。連refinement這豐田獨門秘方都給汽車雜誌批評得體無完膚,究竟日本車廠的R&D發生了甚麼事?


說到這裡,不禁想起某花邊新聞說VW的高層Martin Winterkorn於法蘭克福車展中走進Hyundaii30的車廂中「知己知彼」之際,發現調校方向盤時「一滴聲都無」,看看VW的高層幾乎即場向福士隨員「大興問罪之師」的情景,你就會知道目前的車市競爭到底有多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