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

LaFerrari都可以叫環保車?


環保署最新公布可享稅務優惠的「環保車」名單中,據聞只剩下十幾款,當中還要由豐田的混能車佔了幾款,以往憑稅務優惠變相減價的銷售策略。幾成絕響。

當年環保署公布環保車這項優惠,已經非常吊詭,雖然是以耗油量,車重等這些客觀因素來定奪,但說得簡單點,你「牛龜咁大部」車配低汽缸容積的引擎,很難不中選的。後來CVTTurbocharger這些配備大行其道,耗油量低成為了賣車必備條件,市面上很多汽車都符合「環保」的要求,環保署於是收緊了標準,以圖避免這種尷尬場面,歐洲大部分汽車立即出局。這次環保署進一步收緊標準,這個市場基本上已經絕跡。
 
好笑的是,甚麼才叫「環保車」?最環保的理論上是以公共交通工具代步。越是少製造污染,才越是環保。當你無可奈何必須印上你的「碳足跡」,你於可行的範圍內盡量減少廢氣排放甚至零排放,才算是環保。因此電車完全沒有首次登記稅,我明;Hybrid近乎「厭食」的耗油量,我都明;但豪房Hybrid、跑車HybridSUV hybrid,耗油量的確幾近中型甚至小型汽車,但我覺得這似狂食後扣喉,又或者好像那些女星為了怕減肥廣告,先增肥後減肥,不代表你從來沒有作過孽,只是沒那麼深而已。

幸好當天環保署初推行環保車稅務優惠時,混能車的市場仍然沒有今日的大放異彩,否則無端一輛Cayenne Hybrid,甚至LaFerrari(別笑,它一定比其他超級跑車省油)成為了環保車,真的笑死中外車廠。也幸好環保署對柴油汽車那種「無招勝有招」的管制,令一眾天天咒罵環保署「沒識見」的汽車傳媒你有你罵,我有我管。當柴油已被世界衞生組織列為與二手煙同級的致癌物質(http://an-jai.blogspot.hk/2012/06/blog-post.html),而類似英國這些柴油車大行其道的國家亦錄得碳氫化合物含量比其他歐洲國家為高,單看耗油數字(其實是瞄準柴油稅率比汽油低的著數)定環保這狹義標準,香港以後就只有人買柴油車,到時我會考慮天天戴口罩外出。

由負數開始的起點


 
終於,中國跟五星可以拉上關係。
 
我不是說中國國旗上的五星,我是說EuroNCAP的五星。由奇瑞和以色列公司合資的Qoros 3,聲稱自家產品達到國際級水準,並會衝擊堪稱最嚴謹的撞擊測試機構。正當大家半信半疑之際,他以全年最高分的成績,令一眾預備恥笑的車迷收口,剩下的那些回應,大都是說這車廠的僱員都是外國大車廠挖角過來的
 
稍為有常識的人都知道,今時今日的車廠,無論原產地以至裡面的員工都已經不能單憑國藉來區分,所以上面那些回應嘛大可一笑置之。事實上中國的汽車業要真正追上日韓,中外合資已證明只能為他人作嫁衣裳,是注定不可行的了。但自家研發的品牌要於短時間內有長足的進步,由外國招攬人才似乎是唯一可行的路。於現在經濟低迷的年代,也正如全球的消費力傾向中國一樣,那些於競爭白熱化而被排擠出來的汽車業人才,剛好被求才若渴的中國車廠吸納,像Qoros就招攬了前紳寶的設計師加盟,富豪亦被吉利收購了一樣。

不過,於EuroNCAP成功闖關,只是成功的一步,否則如上文提及的富豪,就是世界最好賣的車廠了。然而,從富豪被福特放棄也可見,安全並不足以成為賣車關鍵,操控、耐用性(這尤其與品質控制有關)、用料、以至中國汽車最欠的品牌效應,統統都是致勝重要一環。國產車已經覺醒,單憑平得令人難以置信的價錢已不足以吸引消費者,從韓國現代汽車二十年前的經驗可見,要成功立足,質素與口碑才最重要。只是中國產品多年來的驚嚇新聞,令國產車建立自己品牌的路更難行。

由差到無人信變成好到無人信,這是日本車走過的路;由差到無人信到看性價比份上而光顧,這是韓國車仍未走完的路;由驚到彈開到「點解我會買左架?」(假設真的有這一天),這是中國汽車無可選擇的路。畢竟由負數開始的起點,自然要比前人多走很多步。令人欣慰的是,從汽車傳媒對Qoros的評價以及這次的測試成績看來,這一步算走得很大步。

2013年10月14日 星期一

迴旋處與文明



不是《經濟學人》說,也不知道原來「迴旋處」已經出現了超過一百年。

 

迴旋處的好處,也是它的壞處。透過禮讓,令大家省時。自發地,一起遵守先讓右邊(左軚國家就是左邊)駛過來的車。但如果一個國家的文化是各不相讓(例如某強國)的話,迴旋處會令大家都困在死胡同,甚至意外頻生,因快得慢。

 

世界利用迴旋處之多,隨時超乎你想像。還記得三年前到澳洲自駕遊。當時負責駕駛的不是我,但那程車不知怎麼的,每隔幾秒就來個迴旋處,停停開開、開開停停,我不知道其實如果那些地方換了是交通燈會否令交通更暢順,但我相信對政府來說,用迴旋處的好處,最直接就是不用請警察又省回不少運作交通燈的費用罷了。

 

不禁想起,香港作為前英國殖民地,自然照單全收了迴旋處這東西,雖然香港人出了名不禮讓,但不禮讓得來卻總算是遵守交通規則以及基本的駕駛規矩,迴旋處才得以順利運作,當很多人因為怕了那些亂插針的駕駛者而不敢在香港駕車之際,大家心裡不是不明白世界有很多地方,就算正正當當考了牌回來也一樣視交通規則如無物,你就會明白,香港人其實已經不算差了。

2013年8月31日 星期六

平治被禁售?





這件事留意了很久。直到最近《經濟學人》都說了,得到了更多資料才膽敢拾人牙慧。

一切都因為雪種惹的禍。大家都知道冷氣雪種被認定是令臭氧層穿了個大洞的罪魁禍首,話說歐盟於2006年認定了一種常用於汽車冷氣機制冷的R134a (不要問我是甚麼來的,總之是一堆數字及英文字)被認為是比二氧化碳這種主要溫室氣體更「溫室」(以數字來說,是1,400),於是通過法例於20111月後推出的汽車的「溫室效應潛勢」不可以超過150…不要問我這是甚麼,也不要問我1501400有沒有關係,我就是不清楚總之就是要趕絕R134a啦!於是生產商就找了另一種R1234yf (又是不要問我是甚麼,總之又是數字及英文字啦!)以取締R134a,並聲稱是安全,以及成功通過了耐熱測試。
 
但平治在去年九月公布了在他們的內部測試中發現R1234yfR134a易燃,於是堅持用回R134a,法國就出手禁止平治在當地售賣了(奇怪的是,法國車廠仍在用R134a)。平治當然不甘示弱立即向當地法院告狀,並取得勝利,於是目前平治的汽車仍可在當地售賣。但事件其實還沒有完結,目前雙方都在扭盡六壬向歐盟布魯塞爾總部互打小報告。事件慢慢演變成歐盟國家的「內訌」---到底R1234yf有多不安全---冷氣生產商Honeywell的測試說是600度以上才有危險,理論上汽車運作時不會到這個溫度,但你我又不是科學家,這個「理論上」到底有多「理論」?

另有人說,平治目前在控制生產成本,選用R1234yf作為雪種的生產成本比R134a多五十歐羅,可能是平治的考慮之一。面對這一堆你我都不太明白的數據,假如我最後結論是「開少d冷氣」,「你地唔會噓我架可」?
 
(Source:A Heated Row Over Coolants, The Economist Volume 408 No 8851 31Aug-6 Sep, p54)

2013年6月27日 星期四

Demise of Aussie-made cars?

自從澳洲福特宣布將會在不久的將來停產後,大家都把目光集中於通用在澳洲的「地頭蟲」--Holden會否成為下一個停產的車廠。因為大家都知道,福特和Holden本來就是澳洲車壇的中流底砫,唇亡齒寒,Holden在澳洲能否撐下去不禁成為疑問。就此通用「拍晒心口」的話堅持留下來,還以行動證明,把大改版的土產Holden Commodore以Chevrolet的品牌輸出美國,大家都覺得這服「定心丸」有效。

然而言猶在耳,通用最近忽然一個屈尾十,警告假如澳洲工廠的工人不減人工的話,他們有機會關閉澳洲廠房。眾所周知,澳洲的生產成本確實比其他地方貴,原來根據澳洲一新聞網站的報道,每輛Holden的小型家庭房車Cruze在澳洲的生產成本要比其他廠房貴AUD$3,750。過去十二年,GM在澳洲平均只賺二千八百萬澳元,還要是納稅人補貼了十八億澳元的情況下才有這結果。

汽車本來就不是一場易賺的生意,面對車廠間越來越激烈的競爭,除了要更快更新產品外,還要投放大量資金在研發和更新生產線上。當車廠已有完善的物流網絡,沒有理由不在其他生產成本較低的國家生產汽車以減省成本,於是在澳洲生產汽車已經越來越像「情意結」。近十年來,看著各國車廠由萬事得、三菱到日產的廠房都逐一撤出澳洲,剩下豐田這外資還有在當地生產(然而也蝕到入肉)。到底澳洲政府的想法為何?是想留住外資?還是倒不如一了百了成為汽車輸入國?澳洲人究竟還願不願意由自己補貼當地汽車工業?相信不用多久,隨著新一輪澳洲大選,只要看看民意的轉向,是否還支持工黨,答案自有分曉。

資料來源:

http://www.news.com.au/technology/change-of-direction-for-holden/story-e6frfro0-1226669027828?from=public_rss

2013年6月4日 星期二

突然減速更恐怖

相信大家都聽過多年前的豐田汽車涉嫌「意外加速」的事件,但最近澳洲開始一宗死因研訊,裡面肇事的汽車,懷疑是因為「意外減速」而起。

肇事的汽車,是福士的Golf,事件發生於2011年,據稱因為汽車在高速公路上突然失去動力,令後面一輛貨車收掣不及,造成車禍。事後有多名車主都說自己的福士汽車曾經有過類似經驗。

福士指由於事件正在調查,不應該太早下結論,亦不會就此宣布召回汽車。事實上有關「意外減速」的說法都眾說紛紜,有人和最近福士DSG波箱召回事件相提並論,也有人指和福士旗下的油渣引擎的燃油噴注有關,但隨即有人反駁,因為據聞肇事的汽車是手波電油車。至於事件中的貨車司機堅稱當時沒有見到前車有亮起煞車燈,因而無法預計到該輛汽車的突然減速,到底真相如何,有待法庭判決。

近幾年來,大家說起「意外加速」都感到心寒,經過豐田一役後,雖然到底屬人為犯錯還是設計有誤,大家仍然是各有說法,但汽車生產商自此也研究在汽車加裝overriding的裝置,在緊急情況下讓煞車的指令凌駕於油門,坊間也有人教大家關掉引擎再推向N檔等應急方法。但其實汽車突然失去動力隨時更恐怖,還望真相能早日查明,也希望大家反思一下,今日的汽車越來越多召回事件,到底真是車廠越來越負責任及具透明度,還是車輛的可靠性真的越來越差?

2013年5月23日 星期四

創業難,守業更難



近日車壇有兩個消息,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終結,另一勢力的崛起。

先是澳洲福特宣布於2016年關閉於澳洲的廠房,千幾個員工隨即失業。澳洲福特曾經是澳洲人的驕傲,也是福特得以在當地立足的標誌。但代表作Ford Falcon2003的年銷九萬輛到去年的萬多輛,兼且淪為租車與的士業界的中堅份子,另一款得意之作Territory SUV也後勁不繼,澳洲福特多年苦撐下來,見證著澳洲汽車工業一個一個倒下,最終連自己也保不住,目前只剩下GMHolden孤軍作戰,又或者豐田的象徵式設廠,不可謂不唏噓。

另一邊廂,電車生產商Tesla提早九年連本帶利還給美國政府四億六千五百萬美元,以Tesla飛升近三倍的股價,當然付得起,但別忘記到目前為止Tesla全球還只是賣出一萬輛汽車,卻於今年第一季首次錄得利潤,以一個只賣新能源汽車的品牌來說,簡直是奇葩。所以就算最悲觀的人,都不由得對這間只有十年光景,原本只是加州矽谷的「蚊型start-up」另眼相看。

Tesla的成功,歸功於新推出的Model S房車大賣,但旗下產品的邊際利潤高,口碑一致讚好,加上銷售策略得宜(如堅持直銷)Tesla向其他「兼職電車」的傳統車廠證明,專心有專心的好處,但你的產品必須比對手好幾倍。

兩件事,當然不可能被斷章取義成電車將會取代傳統車廠,兩宗新聞也只是各自證實了同一道理:創業難,守業更難。事實上在Tesla風光的另一邊廂,以plug-in hybrid招徠的Fisker卻正面臨破產,可見新能源汽車這條路,仍然是不易行。

2013年4月24日 星期三

前後腳的兩家茶禮


保時捷宣布和網球美女舒拉寶娃簽了三年合約,香車美人,同樣「睇得打得」,沒有人會覺得這個組合有任何問題。

只是不經意地在其他網頁發現,原來早於2006年,舒娃同樣跟當時還是福特旗下的Land Rover簽了三年合約,直到Land Rover賣了給Tata Motors為止。我想起了湯唯未成為SKII代言人之前,也曾經替另一個品牌拍攝化妝品賣廣告,有口痕友就說她濫,哪裡有錢就往哪裡去,一時又說Ponds好,過兩日又說Max Factor妙,皮膚還不是同一種。
當然,你也可以說,護膚,不一定只用同一隻品牌,在汽車世界裡,Land Rover和Porsche的product line也沒有太大衝突,唯一可能爭崩頭的,就是SUV市場。而對舒娃來說,兩個品牌都是luxury goods,形象上有相輔相承的效果,她變節也就沒有甚麼損失,就算是和她更有切身關係的球拍與球衣,我們於其他網球員身上也見證了,失去了一個endorsement,換了另一個補上,球拍也換了,他們還不是一樣懂打球,沒有甚麼大不了。

不過買車除了代步,多少也追求形象上身份上的認同,於是我們留意誰是代言人,又好像合情合理。只是車也好運動用品也好,如今要找一個細水長流白頭到老的代言人,無論是廣告商這個襄王有夢還是代言人這個神女有心,在這個越來越功利主義兼短視的年代,也似乎越來越不容易了。

2013年4月13日 星期六

未能一路順風

平治最新推出的CLA,其中blue efficiency型號的風阻達到0.22的「概念車級數」,引起了車壇譁然。

與此同時,看了一篇關於Warburton買來內地汽車以測試一下質素,提到吉利汽車在高速公路上未能抵禦橫向風勢,導致在高速公路上不夠穩定,吉利大方承認他們根本沒有把吉利汽車送進風洞測試,原因是內地根本只得兩個用來測試汽車風阻的風洞,加上內地汽車以在大街小巷穿梭為多,在資金緊絀下,他們亦寧願花費於其他消費者較容易察覺的東西上。

之所以與此相提並論,是想指出風阻測試對汽車質素的重要性。風阻,很多人都以為以低為好,事實上越低風阻,汽車也就更省油,所謂「破風而行」,並不是叫你真的硬蹦蹦的與風為敵,而是怎樣令迎面而來的風順利疏導。自從人類發現了水滴型汽車的風阻最低,於是汽車也一道以流線型為之「低風阻」,很多跑車都用了這一招達到效果了。當然,另一種達到低風阻的方法,自然是把所有可以導致風阻的東西如輪圈、望後鏡都收起來,於是為什麼後來有些以超低風阻聞名的汽車,總是有些科幻的感覺。

到了近幾十年,電腦測試流行,車廠不用製作真車已經可以在這些器材上設計出低風阻的設計,近年除了強調車身的線條外,包括眾多超級跑車在內的車廠也在底盤上下功夫,把車底的氣流疏導,也解釋了為什麼目前的汽車看來不是那麼「流線型」,也一樣做到低風阻的效果。

當然,車廠不一定一味追求低風阻。除了設計上要遷就顧客口味外,對跑車來說,下壓力反而是汽車穩定性的重要元素之一,最近推出的多款法拉利的外型古靈精怪,就是為了在破風時帶來強大下壓力,這些下壓力在高速時動輒以百公斤計,絕對不是等閒。當汽車業的技術一日千里,中國汽車業不好好研究這些造車「基本功」,也很自然未能做到「一路順風」了。


2013年4月12日 星期五

直銷也犯法?

說起「直銷」,很多人都會想起福士這幾年在香港「直銷」。但其實,還有另一車廠在香港也是玩「直銷」,而且到現在都還未有正式的陳列室,靠人介紹都仍然賣得不錯,說它像某貴價家庭用品常用的「傳銷」多點。

那就是電車生產商Tesla。你或者不懂得這個品牌,但假如電車他日真的可以取代汽油引擎驅動的汽車,Tesla實在功不可抹。一分錢一分貨,續航力傲視同儕,自然比行家的產品貴幾倍,即使免了首次登記稅也仍然賣近百萬。但我今天不是說電車的未來,而是想說Tesla這種直銷方法,原來在它老家美國的得薩斯州是違法的!

當然,Tesla沒有做違法的事,但為了堅持不給代理商賣車又不違法,公司做了許多迂迴的事。他們不可以在當地有任何類似賣車的活動—例如為客人解答關於Tesla型號的價錢、分期付款手續,更不可以安排客人試車,也不可以轉介客人到另一些州份購買他們的產品,他們甚至連「陳列室」也不叫,叫「galleries」--就算你有多想買,看到這裡你可能已經「發晦氣」:咁煩,唔買啦!但Tesla仍然可以在那麼嚴峻的環境下做成生意,可見Tesla的產品的確有吸引之處。

你可能會問:為什麼Tesla那麼執著?他們當然自有一套道理。外國的代理,不是光代理你一個品牌,通常都會同時代理一些傳統的汽車品牌。推銷員要賺傭,當然以賣汽油車較容易。目前電車仍然是「偏門生意」,Tesla認為光是給代理推銷已經「輸在起跑線」,於是才那麼堅持。

當然,你堅持一啖湯都不給代理,各代理商會自然同仇敵愾。於是Tesla目前正面臨官司,而Tesla也堅持不退讓。有人說,在美國這個「崇尚貿易自由」的國家(這些人不是太天真就是太傻,美國的法例有多臃腫過時有多保護主義,小孩都知道),竟然連直銷也不容許。在上兩個世紀,有經紀制度當然可以起到保護消費者的作用(至少冤有頭債有主),但於今日科技發達消費者權益漸受保護和重視的年代,中間人以至經紀的存在價值已經越來越多人質疑,於是既得利益者唯有靠這些過時的法律、坐大的勢力以及鋪天蓋地的政治網絡剷除異己,我們才一次又一次見證人類怎樣以本末倒置的制度,削足適履的邏輯成功開脫和保衞自己的既得利益。

參考文章: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2013/04/10/us-tesla-ceo-idUSBRE93911B20130410

http://www.teslamotors.com/blog/tesla-approach-distributing-and-servicing-cars

2013年3月29日 星期五

美國人不愛旅行車?

一直以來,外國汽車網站常常見到網民埋怨美國沒有旅行車賣,有人埋怨美國人不識貨,直到最近富豪宣布重新引入旅行車到美國市場,最近又發現了一篇蠻有意思的文章,才開始明白為什麼車廠都不在美國賣旅行車。

長久以來,大家都歸咎美國人愛大型貨車、SUVpick-up,於是旅行車自然乏人問津,代理商也不會把旅行車引入「送死」。但那篇文章道出了一件鮮為人知的事,影響了整個美國旅行車市場的生態,也令大部份廠家乾脆放棄賣旅行車。

原來自從七十年代陷入石油危機開始,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 NHTSA)就有一套叫Corporate Average Fuel Economy (CAFE)的機制。這機制一直為人咎病的地方,是以整間車廠所有型號的平均耗油量(以每加侖可行走里數,Miles Per Gallon為基準),假如過了某水平就要罰錢,這解釋了有些跑車廠為了「夠數」,竟然和日本車廠合作弄些「笠殼小車」的原因,為的也是要合乎這套機制。

更甚的是,CAFE這套標準是分開了私家車(passenger cars)和輕型貨車(light trucks)兩個類別,NHTSA為這兩個類別訂下的耗油量也有不同,後者自然比前者寬鬆。而計算方法,就是以「腳印」(footprints),即軸距(Wheelbase)乘以輪距(Track Width)為標準。越小的汽車,「腳印」小,MPG也要越小,相反「腳印」大了,MPG也可以放寬,那麼代表了體型越小的汽車,廠方反而要花更多功夫達到NHTSA的要求。既然那些SUVcrossover可以被歸類為light trucksfootprint又夠大,聰明的商家自然就大量引入SUV,相反旅行車這類footprint不大不小,卻要被歸類為私家車的型號,自然就不太多廠家引入了。

簡單以富豪作例子。在美國,富豪有XC90XC60XC70這三款SUV。當中XC 70其實只是升高了車身的V70旅行車。這些型號全都不是省油的車,而這幾款車的「腳印」都是48 sq/ft,但V70是「私家車」,XC70則被歸類為「輕型貨車」,所以比較容易符合NHTSA的耗油標準。

你可能會問:那麼輕型貨車的定義是甚麼?法例只是說8,500磅以下為之「light」,沒有說過幾多磅以上才為之「truck」,死未?NHTSA這項措施,本來是想車廠引入多些省油的型號,結果反而令車廠大量引入以房車作底盤的巨型SUVCrossover,間接連累當地的旅行車市場式微。所以富豪今次力排眾議,重新引入旅行車,光是勇氣都值得鼓掌。

 (Source: http://www.thetruthaboutcars.com/2012/10/how-cafe-killed-compact-trucks-and-station-wagons/)

2013年3月28日 星期四

搏炒廣告

最近福特在印度出了點亂子。出事的是三幅「疑似廣告」,以漫畫形式表達,其中一幅是舒密加當司機,車尾搏起了Lewis HamiltonSebastian VettelFernando Alonso這幾位F1冠軍。另一漫畫,當司機的是Paris Hilton,後尾有幾位身型火辣的女子,其中一位相信是Kim Kardashian和她的姐妹。還有一幅更離譜,用了意大利前總理Berlusconi,被縛的就有幾個美艷女子。
漫畫在網上流傳,立即引起軒然大波。廣告想表達甚麼?SM?掟落海?原來是表達行李廂夠寬敞!那有沒有問過當事人同意?不要忘記這廣告是以印度人為受眾,怎說都是不恰當。福特見事態嚴重,也不敢怠慢出來澄清,指從來沒有落過order製作這廣告。有報道就說這是廣告人腦震盪的作品,怎知有人還未向客戶賣橋就自鳴得意放上某個廣告界網頁,於是搞出個大頭佛出來。

究竟福特是否真的不知情?還是宣傳後發現過了火位急忙「扮無辜」?我們又不是未見過出位廣告,有些甚至令人懷疑是計算過的過火,於是這次福特事件,我們很難不陰謀論起來。但話得說回來,假如廣告公司真的有這些「腦殘」人,看官如我除了嘆息也不知說甚麼好,但如果廣告公司這樣陪客戶玩,我始終還是覺得百思不得其解,因為結果只有一個,就是收手之餘,客戶還應該會高調和廣告公司「斬纜」,那些「疑似腦殘」創作者又應該難逃執包袱命運(路透社的最新消息是:那幾個廣告人已經被廣告公司辭退)。就算真的暗地裡有「安家費」,這樣糟蹋自己的前途,也不值得。
只是世上有太多人不顧後果地做些不值得卻又以為玩得起的事,做的時候往往高呼過癮,出事卻要人來收拾殘局。世界越來越多事乖離邏輯,陰謀論越來越不中用,只因網絡世界甚麼事都太快太直接,新一代越來越不經大腦思考之下,自然也越來越腦殘。甚麼?你看了覺得過癮?不用跟我說,我也不想知。

2013年3月27日 星期三

過份依賴電腦之過

中國大陸最近強制上海大眾召回汽車,指該廠的Direct-shift Gearbox (DSG)波箱有問題。一直以來,每次有新聞關於這個出了名「最不重質量」的國家竟然會要求外國廠家召回產品,我也總覺得像貿易戰多於品質真的有問題。

但這次DSG波箱,我親耳聽到朋友的車也中招,原來網上一早已經談得熱烈,到了一個程度,那些福士的車主似乎已經認了命,靜待自己的座駕何時成為下一位「拋錨」要急召拖車的「受害者」。

對於DSG波箱,坊間已經多次提到它的問題出自那個「自作聰明」的「傻」波箱電腦,先說一波和二波之間不協調,以為提昇了電腦軟件就可以解決,但近期是電腦神經質的以為波箱有問題,於是波箱燈會亮著,然後汽車就因為波箱不靈失去動力,「拋錨」事件就這樣發生。

DSG本是世界各國汽車雜誌一致推崇,各方評價都指反應隨時更勝手波,由五代開始,GTI的功名,多少要歸功於DSG。事實上自六代Golf開始,全線的Golf都用上DSG波箱,其他福士車系也陸續用上。但這幾年越來越多DSG波箱問題浮現,加上其他小病小痛,令很多車主對福士汽車失去了信心,不少現任香港車主經過這次經驗,都說下次換車未必會再考慮福士,廠方實在不能掉以輕心。

當然,也聽過不少「口痕友」說,一早買手波就不會有這個煩惱。問題是尋常百姓,除了歐洲那些手波死硬派外,還有幾多人願意忍受手波車停停開開時的煩惱?德國汽車一向最義無反顧把最先進的科技放進量產型汽車上,既然大家都因為這個原因而愛上德國車,「眼尾」自然不會瞄一下以保守見稱,卻又可靠的「傳統」日本車廠。我之所以說「傳統」,是指最齋最悶那些豐田Corolla、日產Sunny,那些凌志、Infiniti、Acura,一早已經與德國同行互相追趕新科技,絕對不在此列。

2013年3月19日 星期二

各自表述不了的是...

大家都說中國大陸車廠不成氣候,但一說起兩岸的另一邊--台灣,大家又未必知道其實台灣也有自家品牌的汽車。只是一說台灣,一大堆外國網民就不停討論,究竟台灣是否中國的一部分,然後又有人把台灣製造的汽車說成是中國製一樣嚇死人,接下來就是有另一堆網民圍攻,說台灣既然做得出HTC和Asus,自家製的汽車可不是大陸那些山寨廠可比的

但我今天不是要討論台灣是否中國的一部分。我要說的,是台灣其實有個品牌叫「納智捷」(Luxgen),你或者未知是何方神聖,但一提起裕隆,我想總有些人會懂罷?尤其是有到過台灣旅遊的,總會還有機會見到他們多年前的所謂「自主」車飛羚罷?

沒錯,納智捷正是裕隆車廠的一個自主品牌,而裕隆也有著和日產不可分割的歷史。多年來在當地發售的日產大部分也由裕隆在當地組裝,也掛著裕隆品牌,直至九十年代初為止。而「飛羚」正是裕隆在八十年代唯一的自家設計轎車,令裕隆一度成為台灣自主品牌的希望。可惜事與願違,台灣並沒有像另一亞洲四小龍韓國一樣,成為足以與日本匹敵的汽車強國。

二零零七年開始,裕隆決定再推出自主品牌。目前的裕隆,除了納智捷外,還有酷比(tobe)這個品牌。納智捷的汽車,多少還有些日產(以至日產的母公司雷諾)的底盤與機械技術,但他們卻很強調「自主設計」。至於酷比旗下的兩款汽車,其實就是來自兩岸的另一邊中國吉利汽車的熊貓和帝豪EC7。後者於EuroNCAP的測試中「史無前例」地獲得四星的不俗成績,可見裕隆在選擇合作伙伴上,也不是完全沒有苦心經營過的。

只是台灣製汽車,究竟能否步電子產品的後塵,得到世界認同?在現今已飽和的汽車市場,裕隆汽車或者無功無過,但又不是特別出色,加上又沒有太多人懂得這品牌,價錢上又不能像中國製汽車一樣劈價。最累事的,是有人將你的產品和大陸產品相提並論,身份尷尬又有口難言。所以台灣製汽車要突圍,真的不容易。

2013年3月15日 星期五

出錢看「洋相」



Brad Pitt最近是否很「等錢駛」?

繼「火腩飯」後(Sorry,我還是覺得網民這個「火腩飯」版本比原版的Chanel No.5 更深入民心),Brad Pitt的最新「力作」,正是僅限於中國國內播放的Cadillac XTS廣告。在廣告內,他駕著車漫無目的地游走三藩市,間中不停撥弄車內的導航系統,一字記之曰:娘。完全失去了以往明星的風采,相信網民又會圍插。

我想起了泡沫爆破前的日本,有很多車廠也一樣得到很多國際巨星首肯,在當地賣廣告,如Paul Newman(日產Skyline)、Roger Moore(豐田Corona),Michael J Fox(Honda Integra),甚至Jodie Foster還有…Leonardo DiCarpio!(兩人分別賣過不同年代的本田Civic)。不過他們都有個條件,就是這些廣告只限於日本當地播放。無他,收錢還收錢,要他們家鄉同胞看他們為錢而出賣的「洋相」,當然是no way。於是廣告合約表明不可以在日本以外地區播放,也無可厚非。而日本這個出了名「崇洋」的地方,當時正值經濟奇蹟的高峰,自然一擲千金,給的金額天文數字到等於十部電影片酬也不出奇。



今時今日,日本經濟萬劫不復,迷失十年又十年,這些「秘撈」不是完全沒有,但已經收歛了。幸好現在有中國接捧,這個那麼喜歡「超英趕美」的民族,卻是舶來品的忠實擁躉。不同的是,暫時還沒有見到有國產車找他們賣廣告,Cadillac找回同鄉做代言人,也是多麼理所當然的事。只是有日本這「前車」,當有錢駛得鬼(佬/婆)推磨的時候,這種big spender的豪氣,會否正好是泡沫爆破前的先兆?

2013年3月14日 星期四

再下一「長城」?

長城汽車在澳洲取得不俗的成績。在當地,該廠一直以農夫車為主,但最近當地代理有意把戰線擴展到旗下的私家車,還有信心可以令當地銷量增長一倍。

其實長城不是第一所在澳洲賣私家車的內地車廠。在此之前,奇瑞一早已登陸澳洲,最平的產品以「平霸」價錢9990澳圓應市,但反應不好,原因很簡單,太多內地汽車的負面新聞,與其買了提心吊膽,倒不如買二手車好過。後來維多利亞省率先規定所有進口的汽車要有ESP防滑系統,奇瑞旗下的汽車在沒有這系統下,唯有退出該省,銷售點也越縮越小。

既然如此,為什麼長城還那麼有信心?無他,長城的私家車,撇除了那些得啖笑的「複製車」外,其實也有些質素不俗的型號,根據某外國雜誌的評論,當然跟「好」沒有太大關係,但也跟「差」有段距離。何況還要用三菱引擎(雖然三菱的名聲也不是太好),定價吸引的話,加上長城已經在農夫車市場上站穩陣腳,也不是完全沒有勝算。

不禁想起,當大家還當內地製汽車是笑話之際,最近發現一個專門說全球汽車銷量的網頁,才後知後覺地留意到內地汽車在南美、東歐以至俄羅斯都賣得很好,在有些國家甚至超越了主流日韓品牌成為十大銷量榜的常客。當中吉利、JAC、奇瑞尤其吃香,相比之下長城就稍為遜色了。這幾個國家的顧客都有個共通點,就是最緊要平,質素和安全也不是他們首要考慮(甚至完全沒有考慮)。「唔多錫身」的情況下,也就不介意粗用兼搵命搏。相比之下,「上左岸」的澳洲人當然沒有那麼「搏」,所以長城要在澳洲再下一城,實在未許樂觀。

2013年3月12日 星期二

惡人先告狀

強國人有甚麼出位行為,傳說中的現實中的大家都領教過。強國在國際車壇中怎樣「呼風喚雨」,相信各車迷都已經由O嘴變成習以為常。當中以「複製車」最令人嘖嘖稱奇。

甚麼叫複製車?不用多解釋,已經不是用「抄襲」來形容,是「複製」!多年前通用告奇瑞的QQ抄襲,其中一個說法是,事涉的通用雪佛蘭Spark,那度門根本可以和QQ的車門互換,夾口準確,你說代表了甚麼?我問你,給張畫紙你,你臨摹出來的東西,還沒有可能與原本那幅畫做到100%一樣,但複製,根本就不是臨摹出來,夾都夾得無咁準,你說代表了甚麼?我不說了,你自己意會好了。


還不明白?好了,你看看下面那條新聞的link,有甚麼問題?看不出來喔,豐田Alphard申請專利註冊而已...慢著!Alphard不是已經推出了很多年嗎?幹嗎現在才註冊?你再看清楚點...不是豐田,是九龍客車!你再看看報道裡的其他照片,看看那些車款,也讓我再說一次:那些不是豐田,是九龍客車!你可能還想問:是和豐田合資生產的嗎?咪傻啦!人家那麼好「技術」,哪用跟豐田合作啊!話時話,假如有日有人買了車之後有甚麼差池,他不會傻到真的告豐田嘛?

你可能會問,豐田為什麼不控告對方?你有所不知,你看通用告得入嗎?你看Smart告得入嗎?你看Fiat在意大利的法庭中勝訴了,法官甚至說被告的那間車廠「不是抄襲Fiat Panda,那根本就是Fiat Panda」,一樣在中國敗訴。世上最荒謬的是,你努力經營,你的成就不但隨手就被人奪去,人家還要認了是自己先發明,也還算了,結果你還反過來被指抄襲還可能是要賠錢的那位!幾乎以為自己在介紹甚麼多啦A夢法寶,然後大雄又搞出個甚麼大頭佛弄得世界秩序大亂。當這個國家可以如此因果倒轉,他們說出來的歷史,自然也沒有人信了。

Source:

http://www.carnewschina.com/2011/12/22/joylong-automobile-copies-yet-another-toyota/

2013年3月5日 星期二

最毒日內瓦


今年的日內瓦車展,呼之欲出的還是完全沒有準備下也好,都是近年來最精彩的一次車展。法拉利、林寶堅尼和麥拿侖,同一時間投擲三個超跑大炸彈,當中最令人心律不正常的要數林寶堅尼,由名字到其背後的淵源,都名副其實的「毒」。


不禁想起,很多人都說歐債危機,首當其衝的自然是汽車這類奢侈品,近年的國際性車展不是「縮皮」就是傳出會取消,反之中國的三大車展卻好像越來越受重視,有很多歐洲車廠甚至選擇內地車展作全球首發,但光是看今屆的日內瓦車展就知道,歐洲車廠還是留待最好的給日內瓦。

有人說,日內瓦車展所以歷久不衰,在於它位處歐洲的心臟地帶,卻又並沒有生產汽車,於是「中立」的角色正好給了「公平的平台」讓各大車廠展覽新作,不像法蘭克福和東京,主場車廠總好像有被優待之嫌,加上日內瓦車展每年都舉辦,展期又正好是各大車廠推出新車的好日子,天時地利人和之下才那麼讓人期待。

話雖如此,今年的日內瓦車展,真的很久沒有那麼熱鬧又那麼多話題了。你看連Rolls Royce推出斜尾跑車Wraith都被搶風頭,今年一眾佳麗質素太強橫,就像今年Daniel Day Lewis橫掃千軍,其餘四位獲提名的影帝唯有慨嘆時不我與,換了另一屆早就上了台致謝大家了。

2013年2月6日 星期三

香港人真的那麼緊張那幾百塊的牌費差別?



香港據聞是日本以外,唯一發售日本本土版Corolla的地方。嚴格來說不是,因為新西蘭的Corolla Wagon,正是日本版的Corolla Fielder。

看看車頭,水箱格柵的標誌確是Corolla在日本獨有的,再看車尾,也的確寫上了Corolla Axio的日本稱呼…對,由上代開始,日本牌的Corolla加了個Axio的別名,尺碼上和出口版有點不同。而上一代的Corolla,香港代理引入了出口版,卻堅持配上牌費分界線的1.5公升引擎,我在外國時駕駛的1.8版本也嫌乏力,何況1.5?

於是有人說,這次代理引入Corolla日本版,就是看中它的尺碼少了,1.5引擎比較可以應付,但去年這款車在日本率先推出時,我看到它的賣相真的打了個突,因為正如網民所說,像比亞迪多年複製後良心有愧,自家設計了這款車來「回敬」對方。但以內籠來說,我覺得造工有進步,用料也別出心裁,「去膠化」成功,方向盤的觸感也良好,快快鑽進車廂其實眼睛沒有太大損害。

也有人說,Corolla本來已經式微,是設計給老人家而非年青人,所以外貌保守就最好,也有其道理。不過我有另一套哲學,也就是Corolla的造型是會隨著日本(甚至世界)經濟的興衰而進化/退化的,經濟好時賣相會浮誇點、用料會豪點,Option也多點,相反的話賣相會超保守,用料會更膠,史前時代的東西(如鋼軨、包膠防撞杆)也會披上身。觀乎這代豐田Corolla的賣相,再加上日產以三氣缸Sunny出擊,這幾年的環境還是…自求多福罷!

(碰巧遇著剛剛,出口版的Corolla有照片外洩,外型比日本版好看多了,但一想起1.5引擎推動那巨大身軀...還是算把啦!)

2013年1月26日 星期六

著數你攞晒


英國首相卡梅倫最近發表了一篇廣受讚揚的演說,指假如保守黨在下次選舉成功連任,將會以公投決定是否留在歐盟。

那麼跟汽車業又有甚麼關係?當然有關係!雖然英國的汽車品牌大部份已經落入其他外國車廠手中,但英國仍然是很多車廠的生產基地。由日產到Mini到勞斯箂斯,英國的汽車生產隨時比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更輝煌。

車廠看中的,正是英國作為歐盟成員,由英國出口至歐洲的汽車可享有歐洲地區免關稅的優惠。事實上英國生產的汽車,有多達六成是輸出至歐盟國家的,可見英國汽車業和歐盟有多唇齒相依。一旦英國真的退出歐盟,可以預見是歐盟將會向英國出口的汽車徵收多達一成的關稅,對該國汽車出口將造成嚴重打擊。

所以卡梅倫尚未開口,福特和寶馬已經發出警告,指出英國全面離開歐盟會是「災難性」的。當然,福特沒有說的是,車廠早已在英國投資了大量資金和技術,即使卡梅倫不會在二○一六年前舉行公投,但商家最害怕的自然是「不明朗因素」,現在車廠撤走又不是,留下又不是,可以想像對投資環境有多大影響。

當然,政客最注重的,仍然是選票。卡梅倫明知有這個風險,仍然要說出來,可見不少英國選民真的想離開歐盟。但話得說回來,英國人長久以來一方面想從歐洲得到好處,另一方面又不想被歐盟拖累以及犧牲主權,針無兩頭利這回事,一向看風駛悝的英國人,無理由不明白。

資料來源:


2013年1月22日 星期二

買Beetle難道要come out?



我見到福士為新Beetle製作的廣告,覺得很好笑。


為何要「自信、駕馭」?為何要「Confidence drives」?然後,主角是個「成功」男人(我當佢係,渣住枝筆在有冷氣office望窗,我當佢係啦),週末會失驚無神在野外,啊不是,郊外和一大班朋友拿著結他「唔知咩事」jam歌,完全是老掉牙的所謂「man爆形象」,ok,我仍然是要問那個問題:那麼你那麼man又為什麼要買Beetle?我覺得像「扮直」多過像「扮man」囉。


明白了嗎?之前才說過Beetle是女士擁有比例最多的汽車,男人不是沒有人喜歡Beetle,只是這款車的stigma太甚,就算喜歡也「愛在心裡口難開」,不敢真正擁有,於是福士可能想藉這個廣告「解放」這些男士,勇敢點罷!自信點罷!走出來承認你是喜歡Beetle罷!但光看口號似乎未能收效,不看車型還以為是甚麼超級跑車叫人不要害怕駕馭?吓?Beetle?


只是要「解放」,都不用那樣此地無銀煞有介事,以福士一貫的廣告政策,根本不用那麼「唔湯唔水」,何不直接挖瘡疤:「Beetle的形象是基,但我就喜歡,吹咩?」這才叫「自信」!

2013年1月17日 星期四

Overdose Design



近期凌志IS的新貌,我用overdose來形容。

即是吸毒過了火位不醒人事那一種。鬼面罩,由愛快到奧迪,都好像越玩越大,汽車的設計也越來越兇殘,但有一度底線:至少有位放車牌。所以愛快把車牌位放在防撞杆偏右、奧迪也容許鬼面罩「抖抖氣」,在中間斷一斷,讓路給車牌。凌志的spindle grille,也由最初的CT小試牛刀到GS以concept形式先給大家心理準備(其後生產版本有點縮沙),再慢慢在其他型號(如LS)上越玩越大,終於到了IS「全面反面」完全沒有預留車牌位(後來我在某日本網站見到部分較「溫馴」版本被「強行」加了車牌架在鬼面罩中間),非常極度超級用心良苦。

這樣的設計,徹底和大家說:你不用防撞杆的了,你有天分了心跟前車「親吻」,索性由鬼面罩來替你壯烈犧牲罷!當然,我不知道他們怎樣可以通過撞擊測試,事實上我也不知道鬼面罩底下是裝假狗有一大堆防撞欄還是甚麼都沒有,總之他們一定可以通過,否則根本不可以賣。但我有點變態,很想看一下他們撞得不似車型之後是甚麼「O嘴」的樣子。那麼維修這回事嘛…車廠應該是想你整個車頭換了它,又或者乾脆換輛新車算了。


當然,這次豐田打死罷就的豁出去,也真的像賭仔曬冷一樣,我知道一定有人喜歡(總之我知道!),也更肯定有人會不喜歡(因為我第一個舉手),但吊詭的是,IS的官方照中,除了白色車身外,也有黑色的,遮去了突兀線條的黑色版,我竟然腦裡浮現「又幾好喎」四個字,不禁令我想起一句刻薄話:美又好醜又好,關了燈還不是一樣。何況你真的做了車主的話,大部份時間都在車內,看著那個像LFA的儀錶和車廂內裝,外面的世界,你又可能不在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