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那一篇文章,提過本田曾經運來在美國生產的Accord到香港發售,令我想起本田當年在美國設廠的前因後果。
話說八十年代初,美國人有感日本汽車越來越好賣,美國車的市場佔有率不斷被日本車蠶食,於是開始向日本車實施配額制度,限制日本出口的汽車到美國發售,當時本田就想起在美國設廠這一招,大家都是「美國車」,自然禁無可禁。
其他日本車廠也爭相仿傚,先是豐田,然後輪到日產,日本出產的車嘛,就留給後來凌志和Infiniti這些高級品牌汽車攻打豪華房車市場。美國人在買車這回事,是最對自己忠心的,於是美國這一招,無助美國品牌的生存,三大車廠仍然難逃破產被政府接管的命運。
說到底,所謂的自由貿易,某程度上都跟國民對國貨的需求彈性有關。日本人對國貨忠心不二,中外皆知,另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一直奉行汽車保護主義的南韓。最近歐羅區在和南韓即將簽定自由貿易協議之際,就有人擔心歐洲汽車根本未能受惠。原因除了韓國政府仍然常用各種手段限制入口汽車外,國民對使用舶來品的人的觀感亦令人對歐洲車卻步。最新一期的《經濟學人》就提到,很多韓國人認為他們買了外國車,座駕會較容易成為刑事毁壞的目標,甚至有可能成為政府調查逃稅的對象。這種恐懼並非毫無道理,在2006年韓國政府就曾經「錯誤地」要求外國車入口商提供買了外國車的人的個人資料作調查逃稅用途,其後政府才出來解釋是「一場誤會」。
由此可見,一廂情願的「平等貿易關係」,等同自殺,但配額制度也不見得可以解決問題,在國與國之間的貿易關係上,似乎無可避免要循外交途徑解決。當然,這個配額制度也有一項得政,就是令這些外國品牌在美國落地生根,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譬如豐田的回收事件,就有人關注到假如豐田最終因為需求大幅下降而要停產,將會令大量員工失業,令美國的經濟雪上加霜,豐田基本上已經掌握了當地的經濟命脈,甚至在政界的地位也舉足輕重。這相信當初設立這項關稅制度的人,也始料不及。
最後請大家看一看當年通用拍的宣傳片。講到買外國車慘過犯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