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31日 星期六

原來我也可以實現的夢想--汽車設計師


小時候志願是當汽車設計師,但後來中學的理科成績滿江紅,於是放棄了這個夢想了。

呃人0既!原來當汽車設計師是不需要讀理科的!而且香港也有汽車設計師揚威海外,例如早前「衣錦榮歸」回來介紹紳寶概念車的前紳寶的首席設計師羅偉基(Anthony Lo)、都是在理工大學讀完產品設計系後,在英國的Royal College of Art of London修讀Transportation Design,繼而展開了他的汽車設計生涯。現任福特汽車的亞太首席設計師劉家寶女士(Chelsia Lau),也是先在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李惠利分校)修讀產品設計,再到外國進修,終於成為了汽車設計師,其中有份設計的包括Ford Explorer和Fiesta。


當然,汽車設計這一科,始終以外國的設計學院較出名,但至少已經說明,香港人想當汽車設計師並不是夢想,我們香港的設計學院的水準亦高,畢業生才得以獲得外國的設計學院錄取。說回外國的設計師,大家不是說Giugiaro就是Pininfarina,頂多加個Bertone,實情他們不只是一個人,是一所設計室。這幾年世界各國的車廠(尤其是像中國和當年南韓這些新興汽車生產國)隨便一輛汽車都說是Pininfarina、Giugiaro等設計,實情如楊千嬅、王菲是林夕的肉和「無名分夫妻」一樣,法拉利、瑪莎拉蒂這些超級跑車品牌才是Pininfarina和Giugiaro的「肉」和「夫妻」,人家一年接了幾百宗生意,手指縫漏出來的設計作品,看官看到都可能會怪叫:「咁都係Pininfarina設計?你被人搵笨啦!」

---呢架Hyundai Pony係 Giugiaro設計架喎...

還是in-house請designer可靠點。只是當本身沒有好人才,挖角自然少不了。好設計師的賣點正是風格強烈,也意味著他之前在別家身上留下的design language會自動過檔到下一家車廠。例如Walter de’Silva由Alfa Romeo過檔到Audi,大家有沒有覺得兩者的設計有異曲同工之妙?Peter Schreyer由Audi過檔到Kia,大家都說Kia目前的產品有點Audi的影子。這對Kia這些銳意move upscale的車廠自然是好事,但對Audi來說就不是味兒了。

當然,近代最具爭議性的汽車設計師,要數BMW的前首席設計師Chris Bangle。任內推出了幾款嚇死人的寶馬,風格太強烈了,他現在在哪裡?在設計傢具。(忽然好心涼…)

最佳汽車


最佳汽車,有幾「佳」?

看看過去多年的「歐洲最佳汽車」名單,奪魁最多的廠牌,竟然是Fiat!得獎的汽車有Tipo、Brava、Panda…發咩神經?再繼續看下去,有些連車廠本身都倒閉了,像NSU(轉子引擎累事,累到破產,給奧迪吃了)、Simca(之前提過的歐洲佳士拿的悲慘下場)、Rover(之前都提過寶馬的始亂終棄事件),我不覺得是甚麼魔咒,比較像有眼無珠多點。

至於日本的最佳汽車,年年得啖笑,叫「最新汽車」差不多。越接近選舉期越好,往往推出不夠幾個星期就有「好消息」宣布,再看看歷屆得獎名單…爭議性大過這幾年的港姐冠軍。

至於香港的最佳汽車,更好笑。讀者投票?最佳超級跑車,你可以投Lamborghini Murcielago、Ferrari 458,但有幾多人真正有幸駕駛過?最佳家庭房車,你家裡有輛Corolla,你會投Civic嗎?你家裡那個十幾歲兒子,連車牌都沒有,他走去投了Bugatti Veyron做全年最佳汽車,因為他發夢自己昨天以時速四百公里在autobahn飛馳,很爽!

最佳汽車,找傳媒投,每輛車相處幾天,像情人一樣,未做過老婆,無需柴米油鹽,頭暈身慶,當然最多美好回憶。找那些「娶了老婆」的讀者投票了,你點知人家老婆不是好過你?你試過咩?有些甚至連「老婆」都沒有娶,學人揀老婆,笑死人!

最佳汽車選舉還有一個弊病,叫跟風。個個都讚好,也就投票囉。Polo個個都話好,無謂浪費票數,像立法會選舉,大家自動配票,未選已妥協。但看comparison test,又不是個個都讚好的。真的那麼好,在香港就不會滑鐵盧了!

說到底,最佳汽車就像奧斯卡一樣,聽完就算。至於那些讀者投票的選舉,你當是一場換洗車券機油大抽獎遊戲就好了。

2010年7月30日 星期五

你點渣車/坐車架!


有些乘客,真的夠「攞膽」。

帶狗出街,由得牠們坐在前座後座,狗,始終是畜牲,就算你在家當了他是人,甚至如鄺美雲的Cash一樣連法號都改了,牠都只是一隻畜牲。小朋友在車裡面跳上跳落,父母尚且無能為力,何況是狗兒?還記不記得蘋果日報沒多久前報道過有一隻金毛尋回犬,因為過度興奮,從後撲上司機位,令司機不能控制汽車而發生交通意外,車毁人傷。

另一種恐怖,是父母手抱著嬰孩坐車。他們以為自己的手腳是鐵鏈,在事故發生時可以發揮特異功能,無論如何都可以死抱著孩兒,比安全帶更牢固。更恐怖的是,他們隨時連安全帶都沒有配帶,萬一發生交通意外,隨時連人帶B飛出車外,各位抱著孩童輕鬆坐車的父母們,你們的常識丟到哪裡去?

孩童,往往是坐車時沒有得到好好的照顧。車內沒有ISOFIX規格的兒童安全椅、小孩就這樣像公仔一樣放在沙發上,安全帶就這樣圍在脖子,有時更放他們在前座,沒有留意關掉前面的安全氣囊,於是發生意外時,窒息的窒息,被安全氣袋衝力弄斷頸,拋出車外的拋出車外。父母們平常連孩子摔倒都特別緊張,怎麼可能在這些生死攸關的注意點上掉以輕心?

還有大包小包的行李。Fifth Gear都說過,你以為那些六四分割、打通行李箱放大件物品的後座很方便,一旦不幸有汽車從後撞過來,那些貨物就會變成殺人兇器,像高空擲物一樣向你後腦進攻。方便吖拿?

除此之外,駕車時用手提電話,酒後駕駛,幾乎是「老馮」。前幾天早上看到「野蠻奶奶」重播,看見阿姐駕車送兒子回家,途中竟然因為要「壯膽」而喝酒,還要是一大袋超市買回來的啤酒!敢說假如有警察截查的話,必然超標!堂堂阿姐,以認真出名,竟然容許如此意識不良的橋段過關,令人髮指。

極速牙骹戰


速度這遊戲,真是人類永無止境的追求。

不過都是近幾年,我才感受到「速度普及化」的潮流。以前一輛跑車,0-100 km/h六秒或以下已經是超級跑車的級數,現在一輛寶馬330i,0-100 km/h也只需6.6秒,大家似乎都當是等閒事。

至於「上流社會」,就更加要沉迷於這場極速的競爭。極速300公里,曾經有段時期經歷「瓶頸」階段,引擎的馬力基本上不是問題,但車架的平衡性、機件在極速時的wear and tear,還有車身的氣流,以及輪胎的負荷,似乎都是技術問題。直到Bugatti Veyron的出現,成為了第一輛衝破時速400公里的量產跑車(達408公里),輪胎也是特別製造,車身經過嚴謹的氣流技術測試,加上1000匹馬力的引擎(聽見都驚…),除了鑊型賽道外,相信唯有autobahn無限速公路才可以派上用場。Top Gear就曾經在autobahn上挑戰Veyron的極速,汽車過了400公里的一剎,我們好像第一次在看穿梭機發射那麼興奮。

只是這個紀錄,後來有人打破了。就是Shelby Supercars的Ultimate Aero TT在2007年10月創下的。Bugatti這個皇者地位一度失去,但Bugatti這幾年來幾乎已經和「史上最快」掛鈎,怎會容許自己做老二?於是到了今年6月底,當Veyron即將停產之際,Bugatti「盡地一煲」推出Veyron Super Sport,0-100 km/h是嚇死人的2.5秒…1,2,2.5,咁就100km/h啦…最大馬力更加提升到1200匹,痴線!

但「仲未夠痴」,其他廠商現正密鑼緊鼓,準備再次打破Veyron Super Sport的紀錄,對我們這些對速度有恐懼的凡夫俗子來說,這場速度的競爭,除了給我地「O咀」紓展一下口部肌肉外,還有甚麼意義呢?

2010年7月29日 星期四

肥佬愛運動


之前有一篇「曱甴的士」說過其中一輛試行的福特Falcon的士,司機說「送都唔要」,奇怪在整個澳紐地區幾乎都是用Ford Falcon的士,又不見司機怨聲載道,相信是氣候問題(掛…你知香港d司機有很多東西是不會說給乘客知的…)。

相信不是太多人對澳洲車有太多認識,那包括我在內。但香港曾幾何時都有澳洲車賣,那就是七十年代,當年的Holden是公務員最愛,相信當年也有很多澳洲藉香港公務員有關。Holden早已歸入通用汽車旗下,大概在八十年代已經在香港銷聲匿跡。

澳洲的汽車市場有點像美國,主要生產大車為主,但由於澳洲也是個農業佔了大比重的國家,農夫車、大型旅行車的銷量也很可觀。香港的三菱代理就曾經轉運Sigma Wagon來港發售,這種車型的汽車,相信除了澳大利亞外,都不會有太多人感興趣。


不過澳洲人的賽車傳統也不容忽視,大馬力大型車的普及,令他們製造了不少「癲喪」的muscle cars。而且這些muscle cars也不是一味的講求蠻力,比美國那些muscle cars更過癮。Holden就有個Holden Special Vehicles (HSV) division,Ford也有個專門生產Ford Performance Vehicle系列的車,當中的皇牌,要數最癲狂的「農夫跑車」,出名到要出口英美兩國。原來農夫耕田都要夠快。


除了賽車文化外,澳洲人也像日本人一樣,有很多比拼「飄移」的賽事。當然用的汽車不是澳洲的muscle cars,而是日本的典型飄移車如日產Silvia、豐田AE86等…但我仍然很難想像一個盛產「大肥佬」汽車的國家,會喜歡「挺著肥膏」來鬥快。

2010年7月27日 星期二

最上鏡汽車


選美有最上鏡小姐,其實汽車都有最上鏡汽車。

對不起,應該是說「最不上鏡汽車」才對。因為車壇中真車漂亮過鏡頭下的,比較多。當中以德國品牌的汽車最「盛產」這類汽車。當然,真車與上鏡同樣不漂亮的,市面上最多。

強如法拉利,上鏡已經令人驚艷,但法拉利的汽車,就像你看明信片上看到風景一樣,不親身到過是不會知道有多美的。哪個位的弧度迷死人,哪個位置的一瀉如注令人神往,就算現今科技可以拍到3D照片,都不可以完全帶出當中的神髓。

同樣道理,德國廠牌近年推出的汽車,是要看實物才可以發覺當中的美的。Panamera的例子我說到爛、平治E-class亦無需多說,寶馬的X1亦可以最近期的例子。多年前我也因為見到寶馬3系兩門的照片,生氣得想Chris Bangle立即在地球上消失,但結果見過真身,立刻想自摑十巴。因此當新X3的官方照前幾天曝光引來一大堆謾罵,我倒是屏息以待真身出現,才決定是爆粗還是拍掌。


近年來真車和上鏡的觀感那麼南轅北轍。我相信氣流動力學佔了其中一個原因,但各車廠的所謂design language,也真的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拼命要把各車系的「家族面譜」聯繫起來,又要加點「概念車」的視覺刺激,於是這裡加幾筆,那裡又畫多幾個銷魂媚眼,車側又加幾條腰線,於是前面是姣婆,後面是肥婆,不是多了點橙皮脂肪就是多了個可以擺酒的「豪華臂」。

說到這裡,忽然想起車壇還是有「最上鏡汽車」的。寶馬新5系就是了。相比起上一代醜,這一代反而美得太理所當然。原來我們近幾年的視覺都被刺激慣了,忽然來了個順眼的,竟然會若有所失。早說過人都是犯賤的。

2010年7月26日 星期一

聽命的F1車手


「後面架車快過你,快點避開讓佢行先。」

像不像你學車時鄰座的教車師傅跟你說的話?但這一句話,竟然出自一級方程式車隊法拉利的指令,而「受教」的人,正是手拿著一級方程式超級駕駛執照的Felipe Massa,於是他一收慢汽車,後面的隊友Fernando Alonso就立即超前,Massa於是冠軍變亞軍。

車隊指令,存在了很多年。這原於車隊都有一個主車手,第二車手的角色就是要為車隊爭取積分,並全力協助主車手奪得冠軍。近年來FIA似乎對這種技倆管得嚴格了,在昨天這次事件發生後,FIA宣布向法拉利罰款,並且警告可能會再有更嚴厲的處分。至於法拉利,當然否認,並且聲稱不想隊友內哄,以至發生意外,所以才發出這個「指令」。看現場畫面的所謂「危險程度」,簡直侮辱我們智慧。

F1這玩意,很矛盾。既講求車手間的合作,但偏偏卻一山不能藏二虎。最經典的例子,就是八十年代尾,麥拿侖的普魯斯和冼拿,兩個大超班的車手駕著大超班的戰車由年頭鬥到年尾,結果最後勝負,止於日本站冼拿把普魯斯的戰車撞出跑道,同歸於盡來分高下。結果冼拿雖然可以繼續作賽並嬴得冠軍,但被取消資格,普魯斯最終奪得全年總冠軍,冼拿就飲恨。差不多同樣事件,舒密加都曾經照辦煮碗,觀眾看得咬牙切齒,車隊卻最無奈。

這幾年來的車隊指令事件似乎少了,一來近年車隊很少會同時要兩個實力旗鼓相當的車手,角色分明了,二來FIA的過去幾年的積分制度,把冠亞軍(分別是十分和八分)的積分距離拉近了,車隊似乎沒有那麼著緊車手一定要奪冠。但由今年開始,FIA又再有新積分安排,冠軍(25分)和亞軍(18分)之間的差距足有七分之多,分站冠軍對車隊來說變得特別重要,加上車手間、戰車間的距離亦拉近了,間接鼓勵車隊指令死灰復燃。法拉利難得比賽了九站才第一次奪得分站冠軍,還好事成雙包辦前兩名,自然要計算精密,讓較有機會爭標的車手奪冠。

至於對車手來說,在聽話和爭勝之間,似乎都偏向選擇「聽命」。原因很簡單,誰敢不聽老板話?F1賽事,經過這幾年賽會和車隊之間的爭拗 (車隊曾經威脅同時退出F1另起爐灶)、規例一改再改,早已不再好看。加上缺乏像冼拿這些充滿個人魅力的賽車手,難怪越來越多車廠拒絕再參與如此收效低的「燒銀紙」生意了。

2010年7月23日 星期五

最怕改壞名 (2)


提起「改壞名」的車廠,還有福士。

這幾年福士最喜歡改一些沒有人懂得唸的名字,Tiguan、Touareg、Phaeton,唸到嘴唇邊,舌頭自然會打結,欲言又止,又怕開口唸錯,十個人十個不同讀音,直至英文台廣告出現,我們就奉若神明,實情是否真的那樣讀,隨時連福士高層都不清楚。

然後就是豐田。Prius,有人讀「pry-us」,有人讀「pre-us」,最慘是這輛汽車已經是環保車的代名詞,和Xerox等於影印機一樣,遲早收歸字典,到時真的要看一看國際音標的「最終裁決」。

另外有三菱。RVR、ASX,Outlander Sports,竟然都是同一輛汽車,只是不同市場就以不同名稱行銷,像「如花」與「如夢」一樣,網名黎啫。但RVR我勉強明白是RV,那麼ASX又是甚麼?我想像力不夠豐富,還望三菱指點迷津。


不過至搞笑的要數內地的汽車。吉利熊貓(樣貌又的確蠻像熊貓)、美人豹(美人就美人、豹就豹,半人半豹,拍科幻片?)、雙環小貴族(抄Smart fortwo唔駛本那輛,叫「小賤人」還差不多),是否開始有點滿天星斗,作頭暈的感覺?


還未夠。比亞迪還有一系列的「密碼車系」:F3DM、F6DM、F0…人黎,攞定半打白花油出黎…

2010年7月22日 星期四

最怕改壞名


假如你覺得香港的樓盤名稱已經夠恐怖,我可以跟你說,其實日本車廠為汽車改的名更恐怖。

當中到現在提起仍然猶有餘悸的,要數日產的Presage。你查一查字典,應該都會嚇一跳。未查之前是否有點「不祥預兆」?對了,因為那個字真的解作「不祥預兆」,有咁啱得咁蹺。

還有富士Legacy。買車送遺產?你當然可以說Legacy不只解作遺產,我當你說得通富士想這款車繼承某些富士傳統,繼承些甚麼?水平對向引擎?全線富士車系都是用那部引擎了,那麼Legacy要不要跟其他車系「爭產」?噢,漏說了字典另一個解釋:「後遺症」。

那也未算,同廠還有一款K-car,叫Stella。真邪,我對我所認識叫Stella的女士都印象不佳,見一次就驚一次。假如K-car主要是女性市場,她們又會否甘心買一輛其他女孩名字的汽車,口響響介紹給朋友知:「她叫Stella啊?」


連日本車廠中比較懂得命名的本田,也被這股妖氣污染了。曾幾何時,Accord、Prelude、Concerto,全部都是交響樂的名稱,令本田的車系添了幾分貴氣,就算是小車Civic,也是一看就明,小車與市民,匹配有餘。但這幾年,Fit(一輛汽車有幾fit啊?)、Stepwgn(有樓梯?還要把wagon這個字強行縮寫,該怎樣讀?)、Freed(汽車之前遭扣留?),買了回來慘過跟人說我住「名鑄」、「唯壹」。

或者有人把這些怪名歸咎於日本那種「不懂英文又喜歡隨口說英文單字」的文化,多少都解釋了為什麼這些車不是只供日本本土市場發售,就在出口版的名稱稍有不同。但這個局面,將會隨著香港人買甚麼都要「日本本土版」而改變。不過「唔怕生壞命,至怕改壞名」這個道理,日本人在改人名倒是嚴格遵守的,這方面輪到香港人認癲狂了。

2010年7月21日 星期三

超級資產


昨天提到汽車其實是「負資產」,但也有一些汽車過了多年後,二手價「企硬」,不但不會再跌,甚至可能從此不斷升值。

不斷升值的例子,當然不多,但一提你就會明白。例如法拉利的250 GTO,六十年代叱吒一時的跑車,自然成為收藏家爭相收集的目標。當然要保養得宜才會有人問津,但即使是廢鐵,可以復修的話,相信仍然會有價有市。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最近一次有關250GTO的拍賣,成交會是一千二百萬英鎊,嚇死人不償命。

當然,在汽車未有「收藏品」的身份之前,必先經一輪貶值,到跌勢喘定了,人們開始覺得它具「升值潛力」,就開始打這些車的主意,可視之為future classics。Porsche 911由風冷引擎轉型水泠引擎前的那一代993,現在售價仍然徘徊在四、五十萬港元,比改用水冷引擎的996二手價更高。一來「健在」的不多,物以罕為貴自然二手價堅挺,二來再留下來十幾廿年,隨時會變成Jay Leno看中放進他的車房裡,有(平常)心有(財)力的話,大可以碰碰運氣,賭輸了可不要找我算帳。


當然,另一種二手價強勁的汽車,就是新牌仔至愛的Fit、Corolla,款齡新、里數少、狀態好的,隨時是新車價的七、八成。最初我都百思不得其解,差那一、兩萬是否真的那麼重要,但後來就想通了。有人替你run-in了新車,甚至做好所有原廠檢查,人工連檢查費都省回,懂計數的香港人,自然知道該怎樣做了。

2010年7月20日 星期二

負資產


幾個月前看到某篇文章,裡面有廿幾年前平治的車價表。

廿幾年前的平治190E,賣廿幾萬,當年打工仔的人工,幾千塊?廿幾年後的C-class,最便宜的三十幾萬,其實不是貴很多,況且當年的廿萬,隨時可以整筆買樓,無需找銀行按揭,而且廿幾年後的今天,至少值二百萬。當年花廿幾萬買車的Yuppies,怕且現在還是樓奴,夠折墮沒有?

然後就是豐田Camry。十幾年前的Camry,隨時賣三十萬,如今這一代,不買最設備齊全的應該三十萬有找,日圓的滙價還在漲的,但價錢仍然只是順勢升了一點點,忽然覺得錢很「襟駛」。

很多人都說汽車是資產,這同時也反映在公司的balance sheet上。但假如樓宇是人一生中最龐大的資產,汽車就是人一生中最冒險的資產,而且是「負資產」,一在街上跑就不停貶值,買了要跟路上互不相識的人爭路,又要隨時預備路面上的沙石,泥頭車掉下來的石屎,甚至從天而降、帶強烈酸性的鳥糞。好不容易把汽車泊回家裡的停車場,又隨時會有頑童潛入把你的座駕「毁容」,每天提心吊膽,卻又無力保護,仍然要硬著頭皮每天「糟質」它。

無他,純粹為了Mobility,我們愛自由愛到一個程度,已經到了任何犧牲都在所不惜的境界。就像非洲森林裡面那些美麗的珍禽異獸,偏偏就在血腥暴力的食物鏈中掙扎求存一樣。今天考車牌變交通意外的那位師奶,提早給她上一課「道路殘酷物語」,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2010年7月19日 星期一

消失的中產


還記不記得Corona?

我不是說Corolla,Corona啊!忘了?那麼你有沒有覺得Corolla和Camry之間好像差距蠻大?甚麼?你沒有留意房車很久,買了MPV?那麼沒事了,你繼續駕七人車上班吧。

其他還記得Corona的人,又有沒有記得Cressida?這兩款車,在日本都後繼有人的,前者叫Premio/Allion、後者叫Mark X,香港的Mark X水貨較多,Premio幾近沒有香港人買。


以前的房車市場,清清楚楚的,弟弟Corolla,二哥Corona、大哥Camry,再上一層樓有Cressida、甚至Crown,如今分得那麼細緻的,反而是盒型的七人車,即使強如Corolla和Camry,香港的銷量已經大不如前,大家給七人車的空間迷惑了,住了那麼多年發水樓,唯有靠汽車的「實用面積」作心理補償,於是香港的房車市場也幾近式微。

事實上日本的房車,在體積上不斷膨漲,今日的Civic,基本上已經是當年Corona的體積,但Civic這些「由低做起」的汽車,再膨漲也沒有Corona當年的地位,越轉型越邊緣化,這一代的Civic基本上是專為美國市場而設的。只是當香港的堅尼系數越來越接近1,中產基本上已經消失,Corona的小康形象,基本上沒有生存空間。

或者下一任特首首要做的,就是讓Premio、Bluebird Sylphy等可以再在香港出現,當然我不是叫他勒令皇冠合誠引入這兩款車了,他也不會理我。

2010年7月16日 星期五

不平等的平等貿易關係

之前的那一篇文章,提過本田曾經運來在美國生產的Accord到香港發售,令我想起本田當年在美國設廠的前因後果。

話說八十年代初,美國人有感日本汽車越來越好賣,美國車的市場佔有率不斷被日本車蠶食,於是開始向日本車實施配額制度,限制日本出口的汽車到美國發售,當時本田就想起在美國設廠這一招,大家都是「美國車」,自然禁無可禁。

其他日本車廠也爭相仿傚,先是豐田,然後輪到日產,日本出產的車嘛,就留給後來凌志和Infiniti這些高級品牌汽車攻打豪華房車市場。美國人在買車這回事,是最對自己忠心的,於是美國這一招,無助美國品牌的生存,三大車廠仍然難逃破產被政府接管的命運。

說到底,所謂的自由貿易,某程度上都跟國民對國貨的需求彈性有關。日本人對國貨忠心不二,中外皆知,另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一直奉行汽車保護主義的南韓。最近歐羅區在和南韓即將簽定自由貿易協議之際,就有人擔心歐洲汽車根本未能受惠。原因除了韓國政府仍然常用各種手段限制入口汽車外,國民對使用舶來品的人的觀感亦令人對歐洲車卻步。最新一期的《經濟學人》就提到,很多韓國人認為他們買了外國車,座駕會較容易成為刑事毁壞的目標,甚至有可能成為政府調查逃稅的對象。這種恐懼並非毫無道理,在2006年韓國政府就曾經「錯誤地」要求外國車入口商提供買了外國車的人的個人資料作調查逃稅用途,其後政府才出來解釋是「一場誤會」。

由此可見,一廂情願的「平等貿易關係」,等同自殺,但配額制度也不見得可以解決問題,在國與國之間的貿易關係上,似乎無可避免要循外交途徑解決。當然,這個配額制度也有一項得政,就是令這些外國品牌在美國落地生根,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譬如豐田的回收事件,就有人關注到假如豐田最終因為需求大幅下降而要停產,將會令大量員工失業,令美國的經濟雪上加霜,豐田基本上已經掌握了當地的經濟命脈,甚至在政界的地位也舉足輕重。這相信當初設立這項關稅制度的人,也始料不及。

最後請大家看一看當年通用拍的宣傳片。講到買外國車慘過犯法:

「聯合國」汽車


「本田是日本車廠、平治是德國車廠、積架是英國的…」很多人到現在還這麼以為。

事實上,以上的說法又是否完全正確?的確,論品牌,本田是日本品牌,平治當然是德國品牌,但假如汽車像電器,你隨手都可以翻轉看究竟她是「made in where」,你大概會發現事情比你想像中要複雜得多。

上一代在香港賣的平治C-class,在南非生產;前兩代的本田Accord,在美國回流本港,後來不知怎的又代理又重新賣回日本生產的,積架現在由印度的Tata車廠持有,就像我們的國藉一樣,幾十種身份,早已不知道哪個才對。

再想像一下裡面的零件:德國的傳動系統、日本的空調、甚至內地製的方向盤…一輛汽車已經是「聯合國」製品,車廠嚴格來說只是組裝工場,把世界各地的零件拼成一輛車,就像麥當勞的漢堡包一樣,你在香港吃到的,和莫斯科的基本上味道相同,只是由不同人弄的。

當然,所以我們仍然堅持豐田日本貨最好,平治當然要用回德國貨,原因是我們明白那裡的生產線運作最純熟,品質控制有保證,技師的裝造水平亦最熟練,夾口位就是比其他地方生產的緊密了一點點,儀錶板的質料就是平滑了一點點…奄尖聲悶的香港人,偏偏車廠又真的怕了我們,「從善如流」還大鑼大鼓的宣布自己「made in Japan/Germany」。或者正因如此,香港豐田才可以在回收事件上幾乎全無影響。

2010年7月15日 星期四

煩過你阿媽0既車


小時候看430穿梭機的「星仔兄弟好介紹」,由如今已經變成CEO的「星爺」周星馳飾演孖生兄弟。有一集介紹「會說話的汽車」,那是一輛日產桂冠(Laurel),主要是有點小聰明成份,例如沒有關好車門會開口提醒你,諸如此類。那時已經覺得很新奇。

廿年後的今天,幾乎所有汽車都可以跟你溝通,煩到似你阿媽。教你怎樣回家(卻常常給「山埃貼士」)的衞星導航系統(GPRS)、過彎時替你補油/截油的防滑差速(ESP)、偵測你是否有急煞車需要,然後替你狠踏煞車掣的brake assist,甚至讓你「蹺埋雙手」的自動泊車系統,以及他覺得你在高速公路打鈍而「震醒你」的防止偏離行車線的系統(Lane Departure Warning System),你家裡的太座都沒有那麼「依嘩鬼叫」。



有人認為太多電子科技,除了影響汽車的可靠性,亦失去了駕駛樂趣,甚至令司機太依賴電子系統,一旦失靈就完全束手無策。但亦有人認為這樣做只是提昇安全性能,補足人類反應上的不足。兩者都有道理,但對於我這些駕駛經驗不足的人來說,我是寧願車上多點這些設備的。例如ESP系統,它的介入往往令車子可以更易受控,對賽車手來說當然非常無癮,但對於日常道路使用者來說,這系統隨時救人一命,堪稱和ABS一樣貢獻良多。

可惜的是,這些系統,往往只在名貴房車身上才找到,低檔一點的汽車型號,連附加設備的選擇都沒有。這其實是有點諷刺的,因為新牌仔買車,準不會開平治寶馬,但他們卻最需要這些系統來扶他們一把,正如忠言逆耳,有個阿媽坐喺司機席旁邊嘮叨著,你至少暫時不敢造次。

鬼叫你唔係油皇咩!


假如每位少男的睡房都曾經有過花拉科茜的水著海報,相信能夠與之抗衡的只有林寶堅尼和法拉利。

之所以忽然提起,是看到法拉利最新推出的458 Challenge,重點不在火辣的跑車外型,而在於鋪滿車身的拉花,左一個蜆殼石油標誌,右一個倍耐力輪胎Logo,看得老中青三代男如痴如醉。

不過車界的花拉科茜代表,法拉利似乎還未夠班。林寶堅尼的Countach,一對較剪式車門,火紅的車身,咄咄逼人的性感造型,車如其名:也就是意大利男人見到性感女人時的讚嘆--Countach!


當然,沒幾個可以有幸駕駛過法拉利,正如沒幾個有幸和性感女神約會,遑論雙宿雙棲。法拉利的waiting list,隨時長達四年,有錢都未必可以立即擁有。廠方還要先看看你的身世是否和它的傳奇性匹配,不是有身分證就可以輪候。即使這幾年的法拉利沒有以前難馴,但惹火性格還是不太容易就範—大家應該見過聽過有法拉利在街上「自焚」的新聞吧?

當然,美人和名車也有死穴,也就是愛油皇。只要他一聲令下,法拉利連跑車都可以改裝成旅行車,而且只此一輛。有錢使得___推磨,只要你有錢,那個__基本上你想填甚麼都可以。鬼叫你唔係油皇咩!

2010年7月14日 星期三

女人駕車嚇死人?


女人駕車,是否真的像大家說的那麼嚇人?

把方向盤當是嬰孩那樣環抱著、頭幾乎貼著儀錶板,一看不見車頭就慌起來;心猿意馬,錯過了路口又會忽然慢下來;出奇不意、至鍾意扭軚;左右不分,連指揮燈都打錯。

各位女士,看到這裡忙著點頭嗎?有些女士還半認命式的回應:這點連女人都不會反對的,有些女人駕車真的很嚇人。假如你真的那麼想,那麼請你試想像一下:電視台報道的那些交通意外,救出來的那些司機,有幾多是女人?

還在猶疑?Fifth gear幾年前做了一個不算太科學的實驗,請了幾對男女分別進行泊位和緊急避開障礙物的測驗,結果出乎意料,在避過危險這項測試中,女人大獲全勝,男人全軍盡墨,至於泊位嘛…上天似乎在創造女人時出了點問題,令她們都有「泊車障礙症」,但實驗中的男人,其實也好不了多少。

女人們,不要再妄自菲薄了。沒有人天生就懂駕車的,否則何須考車牌?師傅教落,小心是對的,但太集中精神就和恍神沒有分別。你們自命第六感比男人準,其實也反映了你們的危機意識比男人強,是很適合馬路上要求有「一眼關七」的能耐的。假如男人衰太自信,妳們就剛剛相反,我甚至覺得把兩性的「自信指數」加起來除二就真是「路上零意外,指日可待」了。

妳可能會問:那麼為什麼像「大廚多男人、家裡炒菜是女人」道理一樣,賽車手多是男人?那我得先問你一句:你平常駕車有必要練到頸項像樹幹般粗嗎?你們有需要冒著犯錯的危險,用盡馬路的每一角落去爭取最前位置嗎?

我一提起「犯錯」,又會觸動女人的神經。但男人畢竟是犯錯的動物,偏偏在馬路上,錯一次後果可以很嚴重。自命不會犯錯的女人,男人笑你的時候,其實也像怕你反過來揭穿他那話兒小一樣,怕你知道他的駕駛技術好不了多少。給自己多點信心,駕車時拼棄女人一貫的unpredictability,男人都要對你俯首稱臣!

2010年7月13日 星期二

Write the future


先旨聲明:我不覺得電車是我們的“future”。

我知我知,我那樣說很政治不正確。我亦不會用數據來跟環保份子抗衡,無得鬥的事,我是不會螳臂擋「電車」的。但我連Hybrid都不喜歡,更何況電車。

電車,早在上世紀初就遭到淘汰,在汽油車還未盛行之前,電車還可以也文也武,汽油車一出,電車立即式微。當然,當時的技術未成熟,如今各大車廠都紛紛推出電車來應市,證明了科技進步,很多問題迎刃而解,但那不代表電車是我們的未來。

首先,汽油車所以盛行,源於他的動力操作,最符合人類的邏輯,你的油門踏得有多深,汽油就燒多少來推動汽車;你可以用不同的波段來配合引擎的運作。加上發動機有聲音,同時利用了人類的視覺和聽覺,由駕駛者以至路人,都可以憑他們的感官去應付路面情況。以石油作燃料,開發上相對便宜,儲存上亦沒有氫氣等其他燃料危險。人類的文明,是由石油創造的,而上述各種優點,正是石油那麼難於取代的原因。有陰謀論的說法是和中東的石油政治有關,但這件事上,我傾向相信是人類「貪方便」的結果。


相反來說,電車的起動,本身像蠻牛,說來就來,說走就走,他本身的動力傳送就不是漸進的,因此要在技術上營造出傳統開車的感覺,就要靠很多人工的裝備,我們可能還在用方向盤和波箱來控制汽車,實情是他們已經喪失本來的功能,只是淪為向電腦輸出指令的工具,所謂的駕駛感,其實只是人工營造出來的。

至於引擎聲,更加是零分貝。我們過馬路除了用眼睛觀察交通外,有時也會用耳朵估計來車的距離。沒有引擎聲的車,隨時會像「攝青鬼」一樣出現,現時有很多Hybrid汽車,在時速低於廿幾公里時是純由電力驅動的,因此在世界各地都發生過因為無引擎聲,行人留意不到車輛駛過而導致的交通意外。各地政府亦開始研究強制這些無聲的汽車製造「假引擎聲」的法例。而對於某些跑車愛好者來說,「毒啞了」的電動跑車簡直令他們欲望全失,蓮花就想到為他們電動跑車「配音」,由駕駛者選擇引擎聲,也真夠自欺欺人。


只是更重要的課題,是電動車對環保是否真的有那麼大幫助。假如我們仍然是以燃燒石油來產生電力,基本上不會令我們減少對石油的依賴,甚至只會加重我們對燃油的需求。電池的壽命亦是一個問題,即使目前的技術據說可以令電池使用十年,但電池不同引擎,是all or nothing,目前已經有保險公司把電池車在十年後的貶值率達百分之一百,即完全沒有價值,即是說電動車基本上是沒有二手車市場,再加上廢置的電池如果不妥善處理,又是另一場生態大災難。如此說來,就像把垃圾送往堆填區一樣,我們只是將問題轉移,然後騙說事情已經得到徹底解決。

當然,我們的政府一向愛趕潮流,見人家追捧自己為最適合發展電動汽車的城市就飄飄然,誓要大力發展電動車。於是一項又一項的「德政」,往往就是給人「搵笨」般「搵番黎」的。當然,同樣願意趕潮流的你,大可以快快買輛電動車回家,搵政府著數(稅項優惠)之餘,開冷氣時又不會排放廢氣,斷估他們無理由要你停車熄匙的。

2010年7月12日 星期一

世界曾經如此可愛過



提起限量版,大家一定會想起那些名牌手袋,特別是那些歐洲名牌,目的就是讓消費者買到與眾不同的款式。

有沒有想過汽車也有限量版?法拉利F40?Bugatti Veyron?長賣長有,不夠「限量」。假如我跟你說有限量版汽車可以在三個月內全數售罄,而且車廠還堅決不加碼,法拉利和Bugatti的「欲罷不能」,相對來說就要彆扭得多了。

當然,限量版之所以在二十年後仍然令人津津樂道,還因為本身的設計夠膾炙人口,歷久常新,成為了博物館的收藏品對象。說了這麼久,我在說的是甚麼車?Sorry,法拉利林寶堅尼無份,是---登登登鄧!日產一門四傑:Be-1、Pao、S-Cargo和Figaro。


簡單機械配復古外型,沒有譁眾取寵、也沒有打那些速度怪的主意,純粹為了讓這個世界更美好,設計出Be-1、Pao的人,看得出都是好心腸的人,明白汽車是日常代步工具,於是設計出既有老爺車的外貌,內裡卻是九十年代的機械與裝潢,最重要是機械簡單,零件不缺,鄭秀文才可以在十年後的2001年,仍然駕著健步如飛的Pao在《瘦身男女》裡面和減了肥的劉德華駕著的汽車穿梭街道,成為了其中一幕經典場面。


當然,成也久米豐、敗也久米豐。八十年代他主理下的日產,推出了一輛又一輛的好車,但過度擴充,加上日本經濟爆破,日產在九十年代連年虧損,最後要被雷諾併購才逃過大難。只是每一位車迷,想起久米豐,仍然會感激他當年如何令這個世界更美好。有童心的人,怎樣說都比Le cost killer更令人懷念。

2010年7月11日 星期日

Runaway Car


我今天要講的這些車,真的很難形容。

Actually,他們從未正式「出世」,但他們不是天馬行空,一看就知沒有可能生產的概念車,也不是廠方先試市場反應的那些Prototype,更不是和生產版本只差毫釐的試作版,他們是有血有肉,隨時可以推出市場的形號,但唯一的問題是---他們最終並沒有推出市場,那一千零一輛汽車結果不是冰封在車廠的儲存倉,就是放在博物館供後人景仰,慨歎當年的管理層如何不可理喻。

當然,幾乎收埋訂金著晒婚紗收埋開門利是去埋教堂門口都會掉頭走的,一定有原因。我們這些外人永遠不會知道真相,幸運的或者可以等到有一天,車廠好像中央情報局定期解密一樣,公告天下當年有何難言之隱,但多數是千古懸疑小說,得個估字。如Porsche 989這款四門Porsche,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當年高層換人,加上928 銷量滑落,四門保時捷銷量成疑,於是這款堪稱當代Panamera始祖的保時捷,明明開發得如火如荼都要腰斬。


另一原因,大概是技術上遇上大難關,花了很多人力物力,仍然找不到解決方案,例子有E39那一代的M5 Touring。旅行車的懸掛本來就是設定作裝載大型物件,加上後面拖了一個大行李箱,要改成有跑車性能本來就不是易事。德國人就是有這種理性,知道何時要抽身而退,無論之前花了幾多人力物力,都是sunk cost,不應該影響將來的決定。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做出來太好了,威脅到自家的搖錢樹。另一輛E34 世代的M5 Convertible就是例子。你看美得令人窒息,二十年後的今天看來都是如此的美,而且是跨時代的、非常典型的日耳曼式結合form and function的那份簡約美,那個年代上有M6、下有M3,自相殘殺有甚麼後果,寶馬是聰明人,毋須多講。


那麼既然早知結果,又何必當初?那就像愛情一樣,很多人會跟你說,開始時以為一切順利,但最後還是未能開花結果,又是那句老土到震的話:「因了解而分開」。

2010年7月10日 星期六

懷舊工程


懷舊,往往是車廠的一門生意。

只是懷舊,往往吃力不討好。出來的產品,往往令上一代失望,下一代唔知咩事。就像CR-Z,人人都說是向CR-X致敬,唯獨是廠方連默認都不敢,結果出來的效果,連毁譽參半都談不上,「Hybrid引擎操控樂」這個主題一點都不受落,至於Top Gear的主播們嘛…我想本田求神拜佛他們連提起的興趣都沒有,否則汽車到了他們手上,有甚麼刻薄話他們說不出口?


懷舊,太忠於原著會嚇壞人,S-Type夠嚇死你沒有?Benjamin Button上身,生於九十年代,卻有六十年代那一輩的皺紋,難為還有人買,太概也是同樣有老花的那一代人。相反來說,太「沒有包袱」也真的沒有意思。寶馬在未推出New Mini前,曾經投石問路的概念作Mini Spiritual,又是嚇死人不償命,幸好後來新Mini沒有令人失望,and the rest is history。


懷舊,往往只是懷三分鐘,「新屎坑三日香」竟然和「懷舊」無可分割。福士新甲蟲,推出頭幾年氣勢如虹,如今就是福士廠的雞肋,從頭到尾都是圓形,再改也還是三個半圓形組成,如何再吸引人?Mini基本上已經開始脫離原貌,不斷進化至只剩下丁點蛛絲馬跡,現在買Mini的人,又有幾多會乃念她有丁點像1959年的Austin Mini?

懷舊,應該是懷segment的舊,而不是懷型號的舊,否則即使當得成Halo car,也只是過眼雲煙。MX-5沒有掩飾過自己借鏡Lotus Elan的事實,卻完全沒有Lotus Elan的包袱,結果成功令Roadster的市場復興,銷售數字入了健力士紀錄。萬事得就是有本事,把不可能變成可能,常常在前人的影子下找到陽光。

保育也好,懷舊也好,舊的東西不一定美,反而是如何跟周遭的環境融合,互不衝突才是學問。正如歐洲小車配古舊城鎮,日本K-car配「天神村」,永遠有種不能言喻的美。刻意的懷舊,和周遭的環境不配合,就不是美。你現在大概明白,為甚麼香港的市容,越保育越醜了。

2010年7月9日 星期五

轉款週期


有沒有發覺,日本車的生產週期拖長了?

例子一:日產Elgrand。剛剛發表新版本,第一反應是:「噢!終於轉款了。」同鄉豐田由Granvia到Alphard,都換了祖宗三代。想起第二代Elgrand的推出日期,真是抓破頭皮都忘記了。噢!維基百科說是2002年,才2002年嗎?不是更早嗎?姑且信維基罷。

例子二:Toyota Picnic。維基百科說第二代的生產期是2001-2009,但香港還在賣啊!代理還說會繼續和Wish同步發售,那是還在生產還是賣存貨?

就連下一代Civic,據聞也因為新設計未必追趕得上後來者,而要推遲一年誕生,一來一回,即是連bread and butter都要六年生產期,完全跟當年四年大改、兩年小改脫節。

反觀歐洲車,以前隨時十年才轉款,如今平治也三年一小改、六年一大改,奧迪與福士甚至有車系才推出兩年就有大幅度的改動(如A4和六代Golf),此消彼長,日本車的轉款期隨時更長。

If it ain’t broke, don’t fix it. 轉款期的長短,相信歐日兩地車廠都是源於這個原因。賣得好的車,尤其是長賣長有如Civic、Fit和Picnic,改了款反而未必受落,相反如六代Golf,其實是把生產工序完善後的「五代半」產品,是精益求精也好,節省成本也好,總之就是事出必有因。而平治寶馬奧迪基本上已經陷入科技競賽中,互相看著對方做車,在這個追趕的遊戲中,轉款頻密是必然的事,基本上他們的車就如電腦一樣,遲早變成「每天更新」,隔幾個月叫車主回去upgrade一次的那一種。

當然,對我等車迷來說,轉款期長是件很悶的事。但對車主來說,除了他們的坐駕沒有那麼快out之外,少做少錯,一輛run-in了的車,怎樣說都比滿身電腦科技的汽車可靠、耐用。

2010年7月8日 星期四

Downmarket之戰


之前的一篇提過車廠總是希望move upmarket,主要是profit margin的問題,與及隨著後輩迎頭趕上,要繼續生存,就得靠不斷提昇品質與獨特性來加強顧客的品牌忠誠度,而且要步步為營,不要發生像豐田的回收事件,否則就會像玩snakes and ladder一樣,隨時返回原點,甚至更差。

不過既然有人move upmarket,自然也有move downmarket這一招,而且還有成功例子。之所以提起,是因為看到有新聞傳出標緻想「翻生」Talbot這個品牌來攻打東歐新興市場,假如消息屬實,相信大家都知道她的假想敵是同鄉雷諾的Dacia。

香港人大概沒有聽過這個名。老實說,我對Dacia的認識也不多。只知道她原本是羅馬尼亞的車廠,後來給雷諾收購了,其中一款廣受歡迎的型號叫Logan,你不會在Logan身上找到任何豪華設備,EuroNcap的測試都只是三星的僅僅滿意而已。但「易養易修」符合國情,一推出大收旺場,短短幾年賣了過百萬輛,令人咋舌。

標緻這次想用Talbot名字來與Dacia抗行,能否成功真是未知之數。Talbot這個牌子可追溯至上世紀初,直到五十年代輾轉落入Chrysler,成為了該廠進攻歐洲市場的品牌。但後來Chrysler進攻歐洲慘敗,Talbot落入法國標緻手中。只是Talbot最終都在八十年代絕跡,冰封了二十幾年,還有沒有人記起已經是個問號,況且Dacia這頭啖湯也「幾大啖」,還有幾多剩下來,真是天知曉。


由此看來,我有預感標緻會否認這個消息。今時今日的汽車市場,要找製作低成本汽車拍擋,非印度莫屬,正如Dacia Logan有很多技術也是印度的Mahindra,全球最便宜的Nano也是印度Tata的,連日產新一代March都是在印度生產的,當中國目前還只是汽車組裝工場,剛收購了富豪的吉利和上汽的MG又暫時未成氣候,這場downmarket的「中印之戰」,暫時印度嬴面較大。